東西問|蔡皋:繪本能讓西方孩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遇嗎?
中新社長沙9月25日電 題:蔡皋:繪本能讓西方孩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遇嗎?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鄧霞

1993年,中國繪本畫家蔡皋的繪本《荒原狐精》(后改名《寶兒》)獲得相當于電影界奧斯卡獎的第14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兒童圖書插圖畫展“金蘋果”獎。作為中國獲此獎第一人,蔡皋與日本著名繪本作家松居直合作的繪本《桃花源的故事》八年后再次引起國際關注,書中兩幅插圖被日本小學教科書采用。
蔡皋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說,自己獲獎的經歷可能只是偶然現象,西方出現繪本比中國早200多年,目前中西繪本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追趕差距。

桃花源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活的細胞里
中新社記者:您的作品多次在國外獲獎,您如何看待作品在海外“走紅”的現象?
蔡皋: 我認為我還沒有“走紅”。對畫家來說,專家認可是一個層面,但只有獲獎是不夠的,被大眾真正認可才算“走紅”。我的繪本能不能被西方民眾喜歡,編書理念、創作思維能不能被他們接受,我還沒有調查過,也沒有數據支撐。當然,我不是要所有人都接受,但它需要達到一定的量,從書的傳播范圍、發行量上真正做到讓人喜歡。
我走不走紅無所謂,如果能讓外國小朋友和大眾感受到中國繪本的好,像一滴水一樣,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滋潤,那比什么獎賞都重要。

花木蘭。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此前受訪時曾多次提到外婆,她對您的繪本創作帶來哪些影響?
蔡皋: 我小時候我們家三代同堂,外婆長期和我們住在一起,給我們講故事。傳統大家庭的好處是它的習俗與農耕文明息息相關,口傳心授的東西很多。我外婆沒有文化,但她做事時會跟我們唱童謠、講故事,這些東西都是民間代代相傳的。
那時候日子很窮,吃得簡單,但我外婆可以把平常的生活過得很美,家里窗明幾凈,吃豆芽菜都高興。我的習慣、心態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養成的,一切都積極向上。外婆的故事里會有一些樸素道理,如“眼眨眉毛動”“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一兜雨水一兜禾”“種蓮子開荷花”。這些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我的美學和哲學啟蒙。
中新社記者:您的大部分繪本都帶著濃郁的中國民間文化色彩。是什么原因讓您一直從中國民間故事和習俗文化中汲取素材?
蔡皋: 民間文化讓我得益的東西太多了,中國文化不僅是書本里的東西,更多是在日常生活和習慣里。
外婆是我美學和哲學的啟蒙老師,但這個老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啟蒙。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在活的細胞、DNA里。教育就應該這樣,外婆完全沒有教育的念頭,是一種無痕的影響讓我有了文化自覺。
我寫寫畫畫時總是會想到外婆,找力量、追根源的時候就會回到童年、追到民間。后來慢慢發現,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東西是最本質的,它是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文化,而不是刻意的說教。我的童年就像一個收納箱,翻翻找找,就能清理出一些東西,包括生活的“邊角余料”,然后放進我的繪本。

寶兒。受訪者供圖
美術的意義是助人全面認知世界
中新社記者: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更多的是通過視覺。您認為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讓他更好地感受這個世界的色彩?
蔡皋: 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有很大一部分與審美相關。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他就會在生活中產生自覺,養成審美習慣。比如一個青花瓷的魚盤放在紅棕色的桌面,冷色與暖色的對比關系就出來了,會讓人感覺到協調。這就是家庭生活的審美。孩子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有了審美感知。
我女兒小時候,每天早晨一睜眼就笑。這讓我很感動,也讓我想到很多。為什么小孩子睜眼就笑,看到太陽、藍天就覺得很美,但長大后看到花開花落、葉生葉長都不關心了呢?這是審美疲勞了,審美帶來的愉悅感沒有了。
孩子學習美術的真正意義在于能讓他全面認知世界,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正常人。你對太陽、云朵、雨水沒感覺的話,那缺失的東西就多了。美術教育可以加強人們感知世界、觀察世界的能力。

寶兒。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說世界是一本無字的書,但其實字又無處不在。我們該怎樣理解您這句話?
蔡皋: 不要著急給小孩子灌輸各種概念,不要依賴文字,要讓他用眼睛觀察世界。觀察仔細了,他看到一棵樹、一個物體,想表達時語言自然而然就來了。就像我的《一兜雨水一兜禾》,一邊畫,文字就自然“出來”了,圖和文非常契合。
透過現象看本質,你就會得到真知。繪本的功能就該在這些地方。優秀的繪本能讓你熱愛藝術,讓自己變善、變美。心靈有了變化,就會去感受好色彩,引起審美的愉悅。每個人的生命體驗不一樣,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也千差萬別,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會有自己的理解和審美,為什么不讓他有自己的表達呢。

桃花源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中西文化的本質相通
中新社記者:如何評價您的作品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是否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本質上存在差異?
蔡皋: 愛美是人的天性,這一點上中西文化沒有障礙、沒有沖突,只是有差異。但人類文化的本質相通,藝術的基本點也相通,人性是共通的。不論是哪個民族或哪個種族,人們愛好和平、對美好事物的感覺是相通的。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應該怎么做,才可以讓中國的繪本藝術走得更遠,幫助西方孩子與中國文化相遇?
蔡皋: 這是很大的文章,是一輩子的事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不能忘掉傳統、崇洋媚外、在全球化中迷失自己,而應找到自己民族的根。松居直曾對我說過,中國文化有力量。我們要梳理、認識這種力量,把它融入作品;我們要用好的作品感動受眾,要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作品時,從心底里覺得它確實不錯,既能體現中國人的思想,又不是說教。這需要大量積累,也需要有人引導,才能找到很好的契合點。
文天祥有詩云:“滿天風雪得梅心”。梅花本無心,將梅心比作人心,是中國文化最精華的地方。中國有那么多優秀文化,我們真懂了嗎?我常常問自己,我真的懂了嗎?真的接受嗎?所以說學無止境,我們不僅要通過藝術表達思想,還要有批判精神,吸收傳統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有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攝
蔡皋,中國著名繪本畫家。曾創作了《荒原狐精》《桃花源的故事》《花木蘭》《火城——一九三八》《月亮粑粑》等繪畫作品。《荒原狐精》于1993年獲第14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兒童圖書展(BIB)“金蘋果”獎。1996年被聘為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中國分會(CBBY)首屆“小松鼠”獎特約專家評委。2000年被聘為第34屆波隆那國際兒童圖畫書插圖展評委。2002年,《桃花源的故事》原作展在日本巡回展覽。
相關新聞
- 2021-09-27大涼山深處的愛心圖書館:暖心聚合力 播撒“知識種子”
- 2021-09-27“阿來書房”成文博會上亮麗風景
- 2021-09-27西藏寫實題材小說《人生向上》發布
- 2021-09-22《聽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有聲讀物推廣會在京舉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