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制圖


“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9月23日,人們將迎來“秋分”節氣,意味正式“入秋”。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各地晝夜幾乎等長。
“平分秋色”實乃秋分
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太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秋分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主持人、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宋英杰表示:“現今,北半球很多國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于春分和秋分)作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詩云‘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別樣的心念。”他表示:“對于氣溫,我的感觸是:初秋,升降隨意;中秋,反彈無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
秋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每逢秋分時的季節版圖上,秋坐擁約620萬平方公里的勢力范圍,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宋英杰的描述十分形象:“就在秋與夏在長江沿線膠著之時,冬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秋擊潰贏得兩片‘飛地’。冬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里。此時,夏的疆土只剩下約152萬平方公里,僅為盛夏時代的四分之一,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并有氣候變暖的‘國際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而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折點。”他認為:“季節版圖上的焦點: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間的糾紛,秋蠶食夏的領土;秋分后,則主要成了秋、冬間的爭端,冬鯨吞秋的屬地。到了秋分時節,夏、秋的氣候分界線已至長江沿線。此后,秋在南線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線將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時節,是秋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蒸”變成“木犀涼”
農歷八月,雅稱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時節。秋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只秋老虎都關進籠子里。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吳郡志》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巖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于‘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秋分時節,北京早已秋涼如水。”宋英杰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2015年,秋分日我趕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出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出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后,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后,木犀蒸已然變成了木犀涼。這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亂穿衣的時節看巧云
“秋天來得早,云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回家做棉。”俗話說:“二八月,看巧云。”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積雨云,黑云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鋪直敘”的層(積)云,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避之不及,人們都失去了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發減少,而氣壓梯度加大,大氣的通透性和潔凈度提高,流動性增強。”根據多年的研究,宋英杰對秋分時節的云有著獨到的看法:“總云量減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為輕靈,高天上流云。此時的云,宜人而不擾人,如絲如縷,淡薄、高遠,纖云弄巧,更具動感和色彩,更可謂‘云彩’。且‘鴻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時,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飛鴻的時令之美。‘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的時節看巧云,因為就連氣象諺語也說‘秋分白云多,處處好田禾’。”
秋分三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古人將秋分分為三候: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從中可以反映出,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秋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歷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
“古人認為,行云布雨的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時節迅速減少。”對于秋分物候,宋英杰這樣解釋:“立春時節‘蟄蟲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動。秋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于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秋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凈、干爽。”他說:“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所謂秋高氣爽,因為溫度降了,于是氣爽;因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靈動的白云,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所以才有‘短如春夢,薄如秋云’的說法。”
秋分時節農事忙
在節氣歌謠中有這樣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風磨”,“秋分時節兩頭忙,又種麥子又打場”。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對于秋分時節的農事,宋英杰這樣描述:“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掃光’,‘秋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冬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除了天氣,古人認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秋分在社前,主年豐;秋分在社后,主歲歉。”諺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錦墩。”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諺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準南子》曰:“秋分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秋分時節基本有了定論。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 超
相關新聞
- 2021-09-22在我的城市里遇見漢字
- 2021-07-14繼往開來,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展時代畫卷 譜奮斗華章)
- 2021-07-12南湖蓮香
- 2021-07-12天祝三峽漫記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