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已出版6卷 明年底出齊10卷

圖為會議現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簡稱“蒙古族源”)重要子課題之一,《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課題組3日在北京舉行編撰工作會議稱,該10卷本考古大系已經出版6卷,計劃2021年內新出版兩卷,2022年底完成全部10卷的編撰出版工作。
《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已出版的6卷分別是“海拉爾區(qū)卷”“鄂倫春自治旗卷”“陳巴爾虎旗卷”“額爾古納市卷”“扎賚諾爾區(qū)卷”“新巴爾虎左旗卷”,今年計劃編撰出版“扎蘭屯市卷”和“新巴爾虎右旗卷”,最后兩卷力爭在明年底出版。
以國際化視野、面向全球發(fā)行的《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采取中英文對照方式出版呈現,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局、內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共同主編,這10卷本考古圖書系統(tǒng)展示呼倫貝爾地區(qū)的民族文物考古成果,從文化遺產角度圖文并茂揭示包括蒙古族在內的森林草原民族生產、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為相關學術研究奠定基礎,豐富和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認識。

圖為與會專家學者代表會后合影。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蒙古族源項目于2012年8月正式立項,旨在通過在呼倫貝爾地區(qū)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和發(fā)掘,獲取新的考古材料,開展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系統(tǒng)闡釋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之前的蒙古族起源、形成和發(fā)展歷程,同時對元朝帝陵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在相關地區(qū)開展考古調查工作,力爭取得新的學術突破。
呼倫貝爾地域遼闊,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過多年努力,考古工作者已在大興安嶺林區(qū)、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倫湖周圍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發(fā)現,包括相當于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的石板墓、兩漢時期的鮮卑墓、隋唐五代時期的室韋遺存以及蒙元時期的城址等,特別是海拉爾區(qū)謝爾塔拉墓地、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發(fā)掘發(fā)現一批8-10世紀的游牧民族墓葬,為在呼倫貝爾地區(qū)研究蒙古族起源提供出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實證資料,備受中外學術界關注。(完)
相關新聞
- 2021-07-05珍貴文獻見證百年奮斗歷程
- 2021-06-30十四年搶救性采訪寫就長篇報告文學 《靠山》再現動人支前故事
- 2021-06-30《中國共產黨100年奮斗歷程》(法文版)發(fā)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