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觀復】井岡山的色彩
五月末向南,上井岡山。
遵循“書香中國萬里行”活動組織者的安排,筆者到江西井岡山市參加了“追尋光輝足跡”主題閱讀活動。
有點意思的是,在所住的賓館,在漫步的街道,當看到時不時有身著簇新灰色紅軍服裝的隊伍經過時,我腦子里“走了神”,想到了井岡山的色彩:不僅僅是意識里已經“習以為常”的“紅色”渲染,也不只是關于江西流行甚廣的紅土地述說,還有朝陽映照下的萬山紅遍……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田野”,這首歌我很喜歡,盡管可能歌詞作者寫這首歌時,對應的是北方的季節時空,但想到井岡山海拔1000多米的山嶺中,漫山常見的杜鵑花身影,想著此時的杜鵑花開,應該也會展示出色澤鮮亮、映紅晚霞的風景線,因之,心中有了直觀的紅色期待。
然而,等到登上黃洋界,等到觸摸到了山頂上的紀念碑,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有色光影,全是純色的綠色畫卷。
山頂的眺望,也是遠近一色:山巒青翠成墨,溝壑碧綠流溢。
回到茨坪,雖然小鎮的樓宇邊上,能見到零星種植的紅花,但更多的園林植被,仍然是綠色的世界,尤其是并不寬敞的道路兩旁,高大的水杉和柳杉,在雨后,更凸顯出青綠的形色。再加上脫貧后的井岡山,盡顯一派勃勃的生機。
實際上,早于這個季節的20多年前我就來過井岡山。印象里,那個時候小街兩旁的杉樹,即便是成長茁壯的樹株,也是少年的模樣,遠沒有現在一個人已經不能夠合抱的粗壯。而且,所見世界之外,在所思的鏡像層面,綠色世界的意象,似乎也沒有如今這般濃厚。
對了,那一次的井岡山之行,我還去過茅坪,也就是毛澤東和朱德舊時居住過的地界兒。這次故地重游,河邊上、八角樓前面的那棵大樹,那棵久經歲月的楓樹還記得。看到這棵仍然繁茂的大樹,在想象蔓延中,內心里勾畫出一些紅色的圖像:待到秋天,一定有楓葉紅于二月花的景致。
隔天去了井岡山小學。進校門就看見一塊完整巨石上雕刻著“書香”兩個字——是紅字。然后聆聽了旁邊走廊里小學生們講解的紅軍故事。該校的張校長介紹說,在這些小學生講解員中,就有老紅軍的后代。聽聞這些,再細看小小的講解員,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那些曾經栩栩如生的人,顯然不是純粹文本記憶后的熟練敘述,而是有血有肉的鮮活故事,是情愫深深附著其中的人和事。想到這一層,我突然有了帶著色彩影像的圖層投射:如果要用色彩來描繪,這些故事和人物成像的背景一定是紅色的,而在這些小講解員同學的心中,一定也編織著紅色的光環。
顯然,不僅是我,包括那些穿著紅軍服裝尋跡井岡山的人,還有這些傳承故事的少年,內心里的亮色,一定是紅色。
不錯,井岡山的青翠,是現實景象中充滿生機的顏色,它無處不在地呈現于有形的物化世界,這固然是井岡山本來的原色,然而,紅色,同樣也是井岡山的本有原色,它流淌在人們的內心里,亮麗在人們的精神世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