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紙張診病的“古籍醫生”
修復古籍,是門磨工夫的手藝。方寸之間擺滿鑷子、棕毛刷、糨糊、裁紙刀等工具,在工作臺前一埋頭,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40多年來,國家圖書館研究員杜偉生這樣度過了無數個日夜。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曾主持過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等珍貴古籍的修復工作。
2012年退休之后,他被返聘回國家圖書館,除了繼續做修復工作,還會指點年輕修復師。每個工作日上午,69歲的杜偉生都會趕到國圖南區的修復室,這已成為一種習慣。
“人會得病,書也是”
杜偉生清瘦而健朗,神態冷靜堅毅。由于長期伏案工作,他落下了頸椎病。
“人會得病,書也是。”杜偉生說,“古人常常把書當作人來看待,書頭、書眼、書口、書背、書脊、書腳等,全根據人的身體部位來命名。”隨著時間流逝,紙張會老化、酸化、劣化……研究顯示,如果紙上的黃斑占比超過60%,保存期限就僅剩50年了。修復師要搶救的就是這類瀕危古籍。
在圖書館學、檔案學研究中,人們大概發現了200多種食書蟲(也稱“書蠹”)。它們和青霉、紅霉、黃曲霉等微生物都是書的“敵人”。此外,還有一些常見的人為破壞,例如撕皮、缺頁,或遭遇水與火的“洗劫”。
敦煌遺書誕生于公元398年,是國家圖書館館藏年代最早的古籍之一。在修復這些古籍時,杜偉生曾意外發現,一些書頁上均勻分布著燒灼后留下的窟窿。看著這些窟窿,他仿佛看見古人青燈黃卷、皓首窮經的情景,以及油燈不小心燒到書頁時古人驚慌失措的樣子。他覺得,這些細節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越修膽越小,越做越謹慎”
敦煌遺書最初修復時,采用的是行業慣用做法:將紙張搓薄,在后面貼紙,對古籍有一定的破壞。杜偉生說:“那時處于新老修復理念交替時期。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珍藏古籍、了解了其他可能的修復方法后,我覺得自己越修越膽小,越做越謹慎。”
1987年,杜偉生成了古籍修繕組組長,敦煌遺書修復工作因他的堅持而暫停。1991年再次啟動敦煌遺書修復時,他從前輩修復《趙成金藏》以及自己在英國修復敦煌遺書的經歷中汲取經驗,確定了搶救為主、治病為輔,采取最小干預的原則進行修復,最大限度地保護原作的內容、原料與裝幀形式。
杜偉生帶領組員以每月180米的速度修復敦煌遺書,一干就是10年。修復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種加蠟的硬黃紙,壓干后特別容易裂開。經過反復琢磨,他摸索出“分段壓平”的方法,成功攻克難題。
另一個絕活,是在修復《永樂大典》時被“逼”出來的。2002年,修復組決定采用不拆頁的方式修復《永樂大典》。杜偉生只能把工具伸進古籍中間“掏”著補,并根據感受不斷調整。今天,這種“掏補”技法已成為古籍修復的專業技法之一。
“這條路很窄,但是很長”
2007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古籍修復涉及文物學、化學、造紙學、藝術學等學科知識,具有交叉學科屬性。國圖新入職的修復師中,有許多學習化學、造紙等專業的高學歷人才。一次,有位年輕同事利用顯微鏡觀察紙的纖維結構,很快得出了紙張材質鑒定結果。這讓一向根據經驗“摸材質”的杜偉生深受觸動,也倍覺喜悅。他覺得:比起修書,人才培養和技藝傳承同樣重要——“這個行業雖然不大,但只要有書,就得有人”。
現在,杜偉生有三四十個徒弟。他認為,培養修復人才必須把學校教育和學徒制結合起來:“專業院校的優點是博采眾長,學徒制則能把師傅的技藝和工作習慣傳給學生。”
“這條路很窄,但是很長。”杜偉生這樣評價古籍修復行業。2001年,他執筆制定了《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這位畢生情牽古書的“古籍醫生”,把賡續傳統文脈看成人生大事:“這不僅是修復師的責任,更是時代的責任。”(記者 王美瑩)
相關新聞
- 2021-05-12經典作品進課本為何一定要“整容?
- 2021-05-12《中國地震史研究》(遠古至1911年)出版發行
- 2021-05-12甘肅地市黨報社長總編薦書|以書為橋 共同體悟“快樂做人”之道
- 2021-05-10通訊:三毛散文獎獲得者安寧: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流浪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