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臨安話古今

晨炊(帥學舟 攝)
第一次的江南之旅就這樣開始。同行的朋友是臨安人,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一路上順便補了不少功課。
臨安是錢王故里、“衣錦還鄉”之地,說到臨安,就繞不過錢王。
臨安作為地名,最早來源于境內的臨安山,《寰宇記》中有記載:“臨安山,縣取此為名。”五代十國時期,臨安人錢镠走出天目山下的村莊,建立了橫跨三省、實力雄厚的吳越國。幾代吳越王都以善治國,為了避免戰爭,一直尊中原為正統,沒有稱帝。吳越國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經濟繁榮,形成了很好的商業傳統。蘇軾曾評價“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錢镠去世前留下遺訓,叮囑后人“善事中原,維護一統”。趙宋一統北方后,趙匡胤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吳越國。吳越國王錢镠之孫錢弘俶不忍生靈涂炭,遵循祖訓,納土歸宋,開創了中國和平統一的先河。
為了感念錢氏的功德,北宋編寫的《百家姓》尊錢姓為第二,緊隨趙氏之后;宋室南移時,南宋朝廷以錢王的故鄉臨安為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吳越國國力雄厚,錢弘俶也不是懦弱或荒淫的亡國之君,卻能為了民族大義和百姓安危,放下一己私利納土歸宋,這樣的胸襟讓人敬佩千年。
我們憑著書生意氣,評談歷史,指點江山。突然,朋友指著窗外的路牌說,快到天目山了。
天目山?真是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名字呢。天目,上天的眼睛,大氣、簡約、生動,透著浩瀚的靈氣,洋溢著勃勃的生機,藏也藏不住。
朋友說,它還有個古名,叫作“浮玉”,來自《山海經》。浮玉,浮起來的玉,輕盈、剔透、靈動。
天目山自古難行,也因此沒有被過度開發,保留了不少億萬年傳承下來的面貌。這里自古有“大樹華蓋聞九州”的美譽,千年的柳杉處處可見、集結成林,七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看到這里的大樹也贊嘆不已,興致之下還封了最大的一棵樹為“大樹王”。這里還隱居著五棵被稱為“地球獨生子”的天目鐵木,以及一棵上萬年的被稱為“世界銀杏之祖”的古銀杏。
幽妍奇麗的景色,不被世俗打擾的山居生活,對于修身養性、求仙問道、參禪修佛的人總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道教張道陵,儒家昭明太子蕭統,佛教高峰、中峰、玉琳三位國師,都在這里生活了很長時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那時的天目山,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僧人們,來這里交流學習。宋代遠渡重洋從日本來到天目山的留學僧人,為日本帶去了天目尺八和被奉為國寶的三只天目盞……
一番介紹讓人向往不已。如同即將打開神秘的盲盒,內心興奮而期待。
沿山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禪源寺。這座寺廟幾經炮火與天災的洗禮,至今香火鼎盛。
夜宿寺旁的酒店,聽風入松聲、鐘聲、誦經聲,聲聲入耳,心也慢慢安定了下來。
翌日一早,陽光甫出、山氣彌漫,一行人便踏入了山林。
清新的空氣帶著土壤與植物的芳香,走著走著,霧氣慢慢消散,云和天漸漸明亮了起來,人也進入一種平和愉悅的心境。
在自然面前,思緒漸漸消融,逐漸忘記了自己。似乎生來就在山上,身體已經浸染了億萬年的光輝。
下山后的第一站,是月亮橋村。
從前的人到天目山,總要路過山下的月亮橋,所以有“到了月亮橋,就到了天目山”的說法,月亮橋所在的村子也因此得名月亮橋村。

這個小小的村莊處處精致,美得出乎意料,似乎是宋人的精細全都留在了這里。村子里是孩子的天堂,稻田在風中翻著金黃的浪,玫瑰花又送來沁人的芬芳。田埂外,滑草、卡丁車、天空之鏡,各種游樂設施上流淌著孩子們的歡笑聲。
這里不是我印象中的農村,甚至比想象的十年后的農村更勝一籌。
生機。這個詞在進入臨安后,就反復在腦子里出現。天目山上的千年柳杉、萬年銀杏,天目山下精致的民宿、豐富的商業形態,讓“生機”如此具象地呈現在面前。
晚上的餐桌上,各種自然食材一起燉煮的天目暖鍋打開味蕾,入口即化、甜糯爽口的天目小香薯唇齒留香,人人開顏,賓主盡歡。
歡聲笑語里,我得知,月亮橋村如今已聯合附近的幾個村莊,成立了“天目月鄉”村落景區,現在已經是臨安的十個示范型村落景區之一了。
當年,為了心中的信仰,僧人們開山辟路,壘石為室;如今,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相鄰的村莊打破自然村的界限,聯合起來,組建成一個個村落景區。
當年,錢王胸襟博大,為黎民蒼生,率三千族人遠赴洛陽、納土歸宋;如今,臨安人心態開放,引入鄉村運營師,歡迎全國人才來到臨安,共享鄉村。
行游結束前的一晚,漫步在臨安青山湖畔,水光、星光和湖上的光影,如夢如幻,連成一片。(徐端)
相關新聞
- 2021-05-06江南有丹橘
- 2021-05-06蘇州二記
- 2021-05-06《我要從所有天空奪回你》:故鄉天空下,鮮花永遠盛開
- 2021-05-06《殷墟甲骨學大辭典》:一部甲骨學的百科全書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