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磨一書 書評人止庵推出首部長篇小說

《受命》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應妮)止庵的首部長篇小說《受命》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從事創作至今,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現代文學研究者、書評人和隨筆作家。作為一個深諳小說創作的內行高手,止庵知道什么是好的小說,但醞釀了足足三十年才推出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
小說故事并不復雜,但卻一開篇就將讀者帶入一個緊張的懸念之中。主人公冰鋒單調乏味的生活,因為母親對于一段封存往事中仇人的指認,從此改變。他懷揣著一個疑團,在身邊年輕人紛紛奔向新生活時,斷然選擇逆流而上,執著于追究和探尋他想要的某種真相。一次詩歌朗誦會上,他與女主人公不期而遇。因為共同的愛好,兩個年輕人開始了逛書店、走胡同、談文學的交往。但伴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冰鋒發現他居然成了一個秘密的攜帶者和豢養人,他的生活看似平靜,實則臨淵而立。
《受命》是一部致敬《史記·伍子胥列傳》和《哈姆萊特》的作品,它關乎記憶和愛情。
止庵在小說中針腳細密地還原了那個至今還常被人們追念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依循小說中人物的腳步,乘坐107路、44路電車,讀者可以穿行一個1986年前后的北京城:西長安街新華門對面的花墻還在,方莊的住宅區剛剛動工,三元橋新建成不久,北京音樂廳還是個大基坑;都樂書屋新開業,《讀書》《讀者》雜志深受年輕人的追捧;胡同口有打雙人床的木匠,也有推著平板車賣棉套的小販,冬儲大白菜堆得像個小山,鄭州三號西瓜“保甜,保密”。組合家具、泡泡紗床罩、世界名畫掛歷、蝴蝶牌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
在小說中,八十年代還是一個尚未被命名的原初狀態,它平淡往復地展開在主人公每一天的生活中。日與夜交替、平板車與電車并駛、蜂窩煤與大白菜共出入;傳呼電話需要人喊,毛玻璃完全手工自制,出租車是新生交通工具,需要預約。物質生活的匱乏,顯而易見。
但與此同時,意大利電影回顧展上有安東尼奧尼的電影,青藝劇場正上演布萊希特的話劇;墨西哥電影周、法國近代藝術展、十九世紀德國繪畫展讓人眼花繚亂;詩歌成為年輕人見面的必談話題,不讀書的人將被鄙棄;王府井新華書店、沙灘北大街的都樂書屋和后門橋頭的燕京書店是當時的打卡勝地,《星星》《詩刊》是網紅刊物,詩社是流行社團……在小說這些繁密細節中,止庵灌注的正是生活本身散發的氣韻。
“在不超出人物關系與情節的前提下,希望為我生于斯長于斯亦將終老于斯的城市,為已經改變的往昔的生活,記錄下一點什么。”止庵說。
為了真實還原1986年的北京街巷風物以及當時的社會氛圍,他曾專門去圖書館逐日查閱了那幾年的地方報紙,又找了些參考材料,如當年出的《北京街巷交通圖》《北京城區街道圖》《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地圖集》等,整整做了兩年的資料查找功課。
一個好的作家,應該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止庵在《受命》中充分佐證了這一點。閱讀小說的進程,也是讀者重新走近和再認識止庵的過程。(完)
相關新聞
- 2021-04-14機械工業出版社社長李奇推薦:《不一樣的長城》
- 2021-04-14前衛新書《地圖生死劫:天命王權》出版
- 2021-04-12長篇小說《花局》:超現實中的人生困局
- 2021-04-07張大諾:對即將逝去的生命說“你好,再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