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殿可知萬殿——我與《太和殿》

《太和殿》 周乾 著
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九五至尊的太和殿 進深(寬度方向)5間 面寬(長度方向)11間

太和殿寶座旁的銅鶴

太和殿屋頂瑞獸
【著書者說】
親歷太和殿大修
2003年7月,我從北京工業大學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幸運地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之前我參觀過故宮,對這座古代的宮殿建筑群充滿著神秘感和敬畏感,卻不承想到自己竟然成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員,而且所做的工作正是古建筑保護。
時值故宮博物院剛啟動整體維修工程,每年通過近1億元人民幣的經費投入,來完整、徹底地對部分古建筑進行修繕保護。而位于故宮中心的太和殿是故宮整體維修的最重要工程。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太和殿位于故宮中軸線的最核心位置,是明清帝王舉行國家重要典禮的場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形制。太和殿長約64米,寬約37米,從廣場地面到屋頂總高約35米,相當于12層樓高,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建筑等級最高、最為雄偉的古代宮殿建筑。
根據計劃,太和殿大修前的勘察設計、施工方案論證、施工工程開展及修繕完工,所有的工作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完工,時間非常緊迫。2003年底,我被安排到太和殿項目組,參加了太和殿大修前的勘察與結構評估工作,平生第一次接觸太和殿。
2006年2月17日,施工人員開始為太和殿搭設施工腳手架,標志著太和殿大修施工正式開始。太和殿大修俗稱“百年大修”,因為這是自清康熙三十六年以來,太和殿首次進行的大規模修繕。修繕的內容非常全面:屋頂部位主要包括重新做灰背和瓦頂;梁架部位主要包括采用傳統支頂方法加固開裂、變形的木構件;立柱部位主要包括采用傳統墩接和包鑲方法加固糟朽的柱根;墻體部位主要包括采用剔鑿挖補的方法修補酥堿、斷裂的墻磚;地面部分主要包括修補廊子內局部風化的金磚地面等。此外,整座建筑的外檐彩畫重做,恢復到清中早期的合璽彩畫樣式。太和殿大修工程在兩年后順利完工。我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我有兩年多的時間參與了太和殿大修前的“體檢”工作,科學地分析了它的核心受力骨架的主要力學問題,提交了可行性的分析報告和加固方案,并多次在現場為太和殿“把脈”,這些技術報告從安全角度為太和殿大修提供了重要的施工依據。
太和殿大修工程結束后,我陸續參與了故宮內其他古建筑的勘察設計與結構分析評估工作,如神武門勘察設計,故宮城墻、角樓、中和殿、英華殿結構安全評估等。2013年8月,我從古建部調入故宮學研究所,開始以故宮古建筑為核心對象,專心從事學術研究。而對太和殿的研究,我從未松懈過。2016年9月,我完成著作《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結構特性與保護技術——以太和殿為例》。書中結合太和殿大修工程中技術案例,從學術角度討論了太和殿的科學保護與修繕加固方法??茖W探討了太和殿靜力穩定構造和抗震性能;評價了太和殿柱根、榫卯節點的力學特性和加固方法;研究了太和殿斗拱的豎向承載性能;分析了太和殿在大修期間存在的力學問題的科學加固方法;匯總了以太和殿為主的明清官式木構古建修繕保護的諸多工程問題及解決方法。至此,我對太和殿的學術研究,已從單一構造延伸至建筑整體,而自己的身份,也從工程師(匠師)轉型到了研究員(學者)。
作為運用專業知識參與的第一個故宮大修工程,太和殿在我腦海里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它龐大的建筑體型和穩固的建筑構造,為我深化專業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我由匠師向學者身份轉型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展現太和殿的美學精華
在長期研究中,我注意到太和殿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力學穩固性,其中的藝術和文化內容也極其博大精深。我對太和殿的研究,開始逐漸從力學擴展到了美學(藝術文化)。大量的資料查詢,無數次的現場思考,不斷揣摩古代工匠營建太和殿所要表達的意境,不斷探討太和殿所體現出的建筑之美。而太和殿從布局到造型,從技藝到文化,無不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精華。
● 取正向心,中為至尊
太和殿的建筑布局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太和殿位于故宮中軸線南部,“中”“南”均能體現封建王朝治國的皇權思想。《呂氏春秋·慎勢》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可說明“中”在營建都城、宮室規劃的重要性。太和殿坐北朝南,負陰包陽,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在北面則開設較少門窗,這與我國夏天多南風、冬天多北風的氣候相適應,且更有利于接受陽光照射?!兑捉?middot;說卦傳》有:“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太和殿采用“取正向心”的布局藝術。“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為主要方向,“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太和殿兩側的廡房朝向均為東西向,面臨太和殿而立,恰恰猶如皇帝兩邊的文武百官。這種向心的建筑風格,不僅使得房屋的間距較小,有利于實現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中“中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
● 造型雄偉,細節精美
太和殿的造型是紫禁城建筑之美的精華。太和殿的臺基做法為我國古建筑臺基工藝的最高等級,即采用三層須彌座疊加而成,稱為“三臺”,總高度達8.13米。太和殿三臺共有排水龍頭1142個,雨季時節,每個龍頭可產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太和殿的立柱穩固雄壯,體現陽剛之美。太和殿柱子之間的隔扇和檻窗有精美的三交六椀欞花紋,采用欞條上下扣槽,相互套接,用直欞與斜欞相交后組成無數的等邊三角形,每組三角形內有六瓣菱花,使三角形相交的部分成為一朵六瓣菱花狀,三角形中間成圓形,從而產生菱花為實,孔洞為虛的圖樣美感。太和殿柱頂之上、屋檐之下的斗拱,整體排列有序,并表現為富有節奏和韻律的變化,不同類型的斗拱在同一高度范圍排列規則有序,由下至上尺寸統一逐漸增大,各斗拱出踩尺寸相同,斗拱外形的曲線整齊劃一、弧度優美,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和節奏感。太和殿屋頂為中國古建筑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形式,不僅凸顯出建筑的雄偉和壯麗,而且具有深遠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部,集美學與采光、排水等實用功能于一體,體現出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 巧奪天工,文化深厚
太和殿處處體現細節之美及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比如屋頂上的10個瑞獸。故宮古建筑屋頂的瑞獸數量一般不超過9個,且為單數。作為特例,太和殿屋頂的仙人騎鳳之后,排列的瑞獸達10個: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龍為帝王專用圖騰,是天子化身,鳳為百鳥之王,是皇后的象征;獅子是百獸之王,寓意鎮守宮殿;天馬為有雙翼的馬,是護衛帝王的天空戰神;海馬是能夠在大海中穿行的神獸,為護衛帝王的海中戰神;狻猊是外形接近獅子的猛獸,寓意護佑帝王平安;押魚是龍首魚尾的異獸,寓意滅火防災,獬豸代表我國傳統的吉祥神獸和“任法獸”,寓意護衛帝王;斗牛是傳說中的一種虬龍(一種有角的龍),寓意鎮火;行什造型與雷神有著多處類似之處,寓意防雷。
行什僅出現在太和殿屋頂,其根本原因在于太和殿的復建缺乏大尺寸的楠木。太和殿的歷史非常滄桑,歷史上至少遭受過5次火災,每次火災之后都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復建。由于太和殿的大木材料為楠木,楠木雖然有氣味芬芳、不怕蟲子、不怕糟朽等優點,但生長周期長達300年。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最后一次復建太和殿時,工匠負責人梁九突然發現沒有大尺寸的楠木了。在材料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聰明的梁九把太和殿的開間做了改動:在建筑總尺寸不變的條件下,開間由原來的九間變成十一間。這樣一來,很多尺寸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在這里,開間就是古建筑在長度方向每兩根柱子的間距。然而新的問題來了:太和殿房屋間數的改變,使得屋頂需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時,其對應的尺寸要發生變化。梁九發現,在太和殿屋檐四角,排完9個小獸后,每個屋角恰恰多余一塊位置,而且恰能多放一塊瓦??紤]許久后,梁九決定在這個空的位置增加一個新的小獸,即行什,并獲康熙帝批準。
為什么要放“行什”這個神獸呢?原來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毀,其重要原因之一即為雷擊所致。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這么一個神獸,寓意明顯:希望上天多多“關照”,不再讓太和殿遭受雷火。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屋頂的10個神獸,故宮里面僅此一例。
解讀太和殿的美學內涵
自2016年起,我陸續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博物館、圖書館、高??蒲袡C構做了太和殿力學、美學相關的文化講座,如《太和殿的故事》《故宮古建筑的力與美》《紫禁城古建筑營建思想》等。在講座中詮釋以太和殿為代表的故宮古建筑力學智慧的同時,試圖解讀太和殿的美學內涵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命名、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裝飾、建筑空間、建筑色彩、建筑數字、建筑陳設等。 2017年,我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太和殿的故事》一書,對太和殿的文化、歷史、科學與美學內容進行了簡要探討。上述文化及學術活動為《太和殿》一書的寫作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2018年,我啟動《太和殿》的撰寫。在活字國際汪家明老師的親自指導下,在特約編輯李藝老師的幫助下,試圖在書中對太和殿進行全方位解讀。對我來說太和殿太具有代表性了,它的建筑歷史是紫禁城豐富而又滄桑歷史的見證,它的建筑技藝代表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最高水準,它的建筑裝飾是紫禁城古建筑美學的精華,它的建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它的建筑科學又是我國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結晶。寫作歷經三年,從基礎、立柱、榫卯、裝飾、斗拱、屋頂、地面、墻體、色彩、陳設等不同構造角度出發,以太和殿為核心,極其詳細地探討了紫禁城古建筑的建筑構造、建筑技藝、建筑藝術、建筑文化、建筑歷史的方方面面,向大眾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達“讀一殿可知萬殿”的閱讀效果。
與國內外文化遺產相關讀物相比,《太和殿》一書,表現出豐富的創新點。除了精美的排版藝術和手感極好的紙張外,本書在內容上極具特色。建筑構造方面,解讀了太和殿地基、柱架、榫卯、斗拱、屋架、墻體的構造組成及其中蘊含古代力學智慧。建筑技藝方面,解讀了太和殿的“千層餅”地基的夯填技藝、大木構架的安裝技藝、金磚地面的鋪墁技藝、磨磚對縫墻體的砌筑技藝、分層斗拱的拼裝技藝、廡殿屋頂的施工技藝等。建筑藝術方面,探討了太和殿門窗的裝飾之美、斗拱的秩序之美、藻井的對稱之美、屋頂的曲線之美、彩畫的色彩之美等。建筑文化方面,剖析了太和殿屋頂寶匣體現的鎮物文化、屋頂五脊六獸體現的防災文化、殿內外陳設體現的祥瑞文化、數字“九”“五”運用體現的皇權文化等。建筑歷史方面,回顧了太和殿極其滄桑而又豐富的歷史,如歷史上的多次火災、八國聯軍在太和殿內胡作非為、溥儀在太和殿登基、袁世凱對太和殿的胡亂改造、日軍在太和殿前投降、太和殿的百年大修等。
太和殿博大精深的建筑內涵及卓越豐富的建筑智慧是描不完寫不盡的。我會繼續深入對太和殿的研究,把這份“緣”續下去。
本文圖片均選自《太和殿》
?。ㄗ髡撸褐芮倒蕦m博物院研究館員)
相關新聞
- 2021-03-30書評丨《扶貧志》:讀書識字知何益,贏得行蹤似轉蓬
- 2021-03-15小說的靈魂就像是太陽
- 2021-03-15帶著藝術氣質感受煙火人間——當下長篇小說創作印象
- 2021-03-15內心充實才是生命真正的富有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