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瑣憶
年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鋪張、最奢侈的傳統佳節。
孩提時最令人高興的事便是過大年。一進臘月的門檻,人們心里就沉不住氣了,開始置辦年貨。隨著年節的臨近,紅色便成了主色調,滿街都是一片大紅。那高掛的燈籠是紅色的,那懸掛的春聯是紅色的,沖天的爆竹是紅色的,琳瑯滿目的年貨都被裹上紅色的包裝,娃娃們也身著紅色的新衣裳四處奔跑,甚至人們的臉上都涌上一片紅暈。趕“花花集”,人人喜氣洋洋,說話粗聲大氣,走路腳底生風。
年節是一個非常時刻,平常大手大腳花錢,會被人嗤笑為不會過日子,而過年舍不得花錢會被人看不起,太小氣,太寒磣,活得太沒勁。過年給人們花錢提供了名正言順的理由。
如果說夜晚是一天的底色的話,那臘月便是歲月的底色了。一進臘月的門,那份濃郁的親情便彌漫了整個天空,稠得讓人聽得到親人的聲聲呼喚。在外工作了一年,不管回家的旅途有多么勞累,不管一年來有沒有收獲,人們還是歸心似箭地踏上回家的旅程。而在家的那邊,老母親在倚門盼望,妻兒在燈下思念。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處最柔弱的地方。而過年就如一份獨特的感光劑,只是一露面,這份底色便立即顯現出來,那便是親情。
“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母親總要給我們做一種特殊風味的飯食,她把黃米熬成粥,加入紅棗、枸杞、花生、核頭仁等食材,再用慢火熬煮,濃稠、醇厚、甜絲絲的年味兒便從屋子里彌漫開來,惹得我們這些饞嘴娃娃直流口水。這種臘八粥特別好吃,既有米飯的清香,又有保健養生的功效。
俗話說: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也是送灶神日。人們早早起來,灑掃庭院,清除一年來積攢的塵埃污垢。特別是廚房里的飲具餐具,包括各種盤碟、杯盞、祭祀用的器具,室內陳設和器物越潔凈,心里就越亮堂。在我的記憶中,這天是母親最忙的一天,她總是早早地起床,開始打掃屋子。她將屋里可以搬動的東西都挪到院子里,不能挪動的用塑料布蓋嚴實,拿出一把嶄新的笤帚綁在木棍上,頭上裹上圍巾,踩著凳子清掃屋頂墻角的塵埃。然后將灶上的餐具認真地清洗一遍。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上天面見玉帝“述職”的日子,人們希望二位神仙到天庭“匯報工作”時替人們祈福,保佑人們和睦康泰,幸福美滿。舉行送灶神儀式,在灶神兩邊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所有美好的祈盼將伴隨著裊裊升起的輕煙飄上天空。
“二十五,磨豆腐。”在此后的幾天里,女人們里里外外忙成一片:磨面、磨豆腐、蒸饅頭、煎年糕、煮肉和炸魚、燉雞等。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門上貼著鮮紅的對聯,大門上貼著門神秦瓊、敬德的畫像,大紅燈籠高高掛,鞭炮聲噼噼啪啪,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大年三十晚上,年的味道更加濃郁,辭舊與迎新便就此交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全家人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舉杯相慶,那才算真正的過年。
大年初一,晚輩要給長輩拜年,拜年要磕頭,磕完了頭長輩總要說幾句祝福的話。按鄉俗拜年是有順序的,初一拜家門,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姑姨,初四后拜其他親友。這個順序是中國人默認的親疏順序,家門就是本家,其余都是親戚。年節里大家你來我往,互道平安,這種歡樂的氣氛一直持續到初七。按照鄉俗,初一到初四不僅不能掃地,就連切菜刀、搟面杖、剪刀、針線等都是不能動的,使用了這些工具就是破,“破”就是破壞、破財之義,是很不吉利的。不過,這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客人來了也沒有關系,大年三十就切好了的肉和菜可以立馬炒,有包好了的餃子和蒸好了的饅頭可以吃。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間習俗“破五”不易走親訪友,只易返程回家。初五的早上起床后,要放鞭炮慶祝“破五”,放鞭炮后就解除了所有禁忌,可以掃地、倒垃圾,可以使用切菜刀、搟面杖、剪刀、針線等工具,也可以出門干活了。
正月初七稱“人七”。村子里的社火在初七之后開始“掛燈”,一個莊頭一個莊頭地“耍”。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一個熱鬧的日子,社火也“耍”到了高潮,但是年過到了尾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月總是無情地催人老的,可老的卻是我們的年齡、我們的面相,增長的卻是我們對世事的洞察與人生的歷練,就像一個青蘋果,正在逐漸變熟變紅,散發出淡淡的馨香。我們應該用驚喜的眼光來欣賞“年”,一個民族集體孵化夢想的心靈驛站。
□趙炳庭
相關新聞
- 2021-02-26葉辛:茂蘭的靜
- 2021-02-26詩詞里的元宵節: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 2021-02-26歷史名人表彰大會:這個元宵節,多虧有了你!
- 2021-02-25故鄉的新與舊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