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槽人家》:以散文記錄“鄉村檔案”
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以散文記錄一個村莊滄桑變遷的百年歷史,一方人的文化風俗,歷史大勢中亦有生活點滴,日前出版的文化散文集《河槽人家》被認為對重構人們對鄉村、農村、今日農人的識記頗具意義。

《河槽人家》
從民國到當下,收集在《河槽人家》中的幾十篇文章,來自作者畢星星的兩個鄉村系列,一個是“鄉村檔案”,另一個是“鄉村風景”。
作家畢星星此前曾著有散文集,文學評論集,長篇紀實文學,長篇文化散文多種。《特級教師南巖之死》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2004—2006趙樹理文學獎。
《河槽人家》是畢星星最新的文化散文集,書中所寫是故鄉高頭村的風光和人物,一個村莊的百年,滄桑變遷,移風易俗,從民國到當下,物事人事,點點滴滴記錄著一方人的吃喝穿戴、婚喪嫁娶、歷史文化風俗,有歷史大勢,也有生活的涓涓滴滴。作者文法師承淺淡一路,淡泊中有至味。
作者建構出一個文學地域“河槽”,它不同于山地丘陵,也不同于一般的平川,山西南部一條小河兩岸人家的日子是怎樣的,像一幅幅靈性生動的風情畫。作者意圖通過真實書寫,構建一個新的文學地理區域形象。
在日前舉行的《河槽人家》分享會上,文學評論家傅書華表示,非虛構文學在近年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在這樣的視野里觀照畢星星的非虛構的鄉村敘事,不難發現其除了具有前述非虛構寫作的普遍性意義,還因為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即使今天的中國,都市興起,商業經濟大潮洶涌,但鄉土的基因,卻仍然深植于社會結構及每個人的生命之中。幾千年傳統中國的鄉村,百年來中國的農村,面對今天時代轉型的仍以農業為主的鄉下,這三種不同的農人存在形態及其演化形態,還有這其間的各種的觀念性生成與沖突,畢星星都通過其非虛構的鄉村敘事給讀者以真實而生動的展示,這正是其作品獨特性之所在。
他認為,以“史”為“文”的寫作方式,“小歷史”的方法論,民間價值譜系的價值站位,都對畢星星的非虛構的鄉村敘事以有力的支持。
“畢星星的這一寫作,對重構我們對鄉村、農村、今日農人的識記,并因此重構我們對自身對民族心路的識記,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且對今日的小說創作、對今日的對當下的文學的批評與研究,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傅書華說。
紀實文學作家魯順民認為,《河槽人家》所呈現出的內容與書寫方式,已經超越了散文和隨筆文體限制。貫穿文本里那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拿捏控制,還有一以貫之的“騷”勁,只有小說這種文體才能裝得起來。
他指出,《河槽人家》文本呈現出來的是散點式結構,主人公就是鄉村本身。鄉村的物事,鄉村的人物,在作者筆下如同涑水河邊的莊禾一樣鮮活水靈,這讓他想起英國作家約翰·伯格的“勞作三部曲”,他認為,“或者,以此為起點,畢星星先生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內容之外,還有另一種文體探索的意義。”
畢星星當日坦言《河槽人家》對自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我記下了一地一域的歷史,對于故鄉,我總算留下了點什么。高頭村終于向世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這個心事還可能流傳,我覺得我做了一件好事。”(完)
相關新聞
- 2021-01-25《南梁紅色故事》:讓南梁精神廣為傳播
- 2021-01-20《了不起的文明現場》:書寫文明的“記憶之場”
- 2021-01-20《走近那曲》:智游羌塘之金鑰 ——讀班覺、頓珠拉杰新著
- 2021-01-18《徐志摩墨跡(增補本)》杭州首發 收錄徐志摩各類手稿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