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游記工作室特別制作《云游二十四節氣》 大寒遇上臘八


掃碼看西游記小伙伴如何演繹“大寒遇臘八”的
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說給我們聽的語言,也是古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人們在勞動中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這個時候,處在一年中最冷的時段。黃河以北地區的水域中,大多結了冰,冰可以一直凍到水中央,又厚又結實,人們可以盡情地在河面上溜水冰、滑冰車,在冰層凍得最厚最結實的地方,甚至汽車可以直接開過河面。
今年,大寒“遇上”臘八,也讓這一天變得更為特殊。
說到臘八,在蘭州當地人的開年飯是從臘八粥開始的。蘭州人吃臘八粥,還有兩個比較獨特的習慣。一是開粥時間越早越好,預示來年收成好,莊稼成熟得早;二是臘八當天要有意識地留些剩粥,因為臘八粥黏黏糊糊,取“年年有余”的寓意。
老蘭州人在臘八這天,除了吃臘八粥,還會吃“臘八糝飯”。這種“臘八糝飯”的制作方法是:在臘八的前一天下午,事先要將黃豆、豌豆、大豆等煮熟煮爛待用。在臘八這天早晨天亮之前,再用小米、大米、糯米煮成粥,然后再加進去事先煮好的豆類,而后再加上一把白面攪和成“糝飯”。如有條件再加點肉臊子,那就更香了。
其實,老蘭州人的“臘八糝飯”,就是由臘八粥演變而來的,只不過比粥更稠罷了。這種“臘八糝飯”卻是最具蘭州特色的臘八食物。
關于“臘八糝飯”還有一個在大門上抹“十”字的民間傳說。
相傳,這種用“臘八糝飯”抹“十”字的習俗,是從江南傳到蘭州的。當時,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鄉親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逃荒要飯。有一戶三口之家,母親在逃荒的途中活活餓死,剩下父女二人,相依為命,沿街乞討。為了給年幼的女兒找個生活的出路,老父親給女兒頭插草標,賣給了一戶有錢人家,這時正值臘八前夜。
第二天早晨,女兒在這個有錢人家中端起碗來喝臘八粥時,想到自己年邁的父親,仍在寒風中沿街乞討,不由得涕淚俱下。于是,她拿起粥碗,用碗中的粥在這家門外邊,抹了個厚厚的“十”字。心想如果老父親路過這個家門時,門外邊抹的粥“十”字,或許還可讓父親充饑果腹。
故事溫暖感人,臘八喝粥的習俗流傳至今。大寒遇上臘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寒冷的大寒時節,有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蘭州日報社西游記工作室出品 總策劃 劉立山 策劃制作 韓彤 周言文 實習生 孫悅
相關新聞
- 2021-01-20臘八節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它的習俗不只有喝粥
- 2021-01-20臘八“抱”大寒 萬事皆“粥”全
- 2021-01-18一剪寒梅
- 2021-01-15穿透時光的回聲——仰望武山清代拓荒進士陳廷鑒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