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的情愫激蕩
□郝天韻
現實的家鄉是根,文學的家鄉也就順著這條根不斷生長。家鄉養育了作家,也養育了作家的文學。作家生于斯、長于斯,筆下流淌的文字也自然沾染了這個地方的泥土芳香,古往今來,無數名家皆如是。
“故鄉是讓我們抵達這個世界深處的一個途徑,一個起點。”對于家鄉,藏族作家阿來決定重新認識它,用徒步的方式丈量康巴大地,尋回失落在民間的集體記憶。最終,他創作出《塵埃落定》一書,并獲得茅盾文學獎。
對于作家莫言而言,在高密東北鄉他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在那里接受教育,戀愛、結婚、生女,認識無數的朋友,聽過無數的故事,這些都成為莫言后來創作的重要源泉。
史鐵生說,人的故鄉,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無論富有還是貧瘠,也無論讓人歡喜還是失落,對于每一位作家而言,永遠避不開、繞不過、愛不完、放不下的那一方土地,是家鄉。
韓少功說,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很多飽經滄桑的作家在成名后決定書寫故鄉,也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忽然有一天轉過身,看到身后那個年少的自己正在滔滔不絕地訴說,告訴自己要把家鄉的故事寫出來。
于是,便有了人們現在看到的阿來的《塵埃落定》、魯迅的《故鄉》、莫言的《晚熟的人》、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史鐵生的《記憶與印象》、肖復興的《我們的老院》和《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葉兆言的《南京傳》、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陳丹燕的《陳丹燕的上海》……這些名家寫家鄉的精品佳作,無不飽含對家鄉深深的熱愛,也不乏對家鄉未來愿景的希冀之光,讓世人讀到、看到了那方土地、那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可以說是在寫作中,作家與家鄉共同成長。
也許,有的作家一輩子寫他郵票那么大的一塊鄉土,卻挖出一口深井,冒出清澈的泉水,激蕩著川流不息的情愫。
相關新聞
- 2020-11-02隴南 中國最早的茶市
- 2020-11-02一條河流的意義
- 2020-11-02馬保子其店
- 2020-10-30佳節又重陽丨品味詩意文化 傳承敬老美德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