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讀者領略氤氳茶香
□樊詩穎

很多人不知道《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卻熟悉“從來佳茗似佳人”。到底什么是好茶?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終極問題。蘇東坡的答案是:從來佳茗似佳人。——摘自《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
茶詩,顧名思義,是主題關于茶的詩歌。我們從小讀詩,從詩中領略大好江山、感受詩人的萬丈豪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寫景抒情,又或是邊塞詩、送別詩……而對于茶詩,卻知之甚少。在編輯茶人楊多杰的這本《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書稿之前,我也未曾接觸茶詩,本以為會看到很多陌生的詩人名字,結果卻遇到了很多“老朋友”。
我們熟知的很多詩人都愛茶,還創作了大量茶詩,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陸游的《啜茶示兒輩》、高啟的《采茶詞》、文徵明的《煮茶》、袁枚的《試茶》、鄭燮的《紫砂壺》等。歷代文人中喝茶寫詩一把抓的好手大有人在,《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精選歷代茶詩中最具代表性的30首,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而在一眾愛茶寫茶的文人中,有一位顯得尤為耀眼,他便是蘇軾。
蘇軾,這位因為仕途坎坷而飽經滄桑,卻以其才華成為大眾“男神”的文豪,不僅留下了詩詞千篇,發起了“蘇堤”這一利民工程并將其打造為杭州地標,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糖醋魚等“東坡”菜系,還在惠州的白鶴嶺上留下了一棵茶樹。如今,這棵茶樹雖已難覓蹤跡,卻在其創作的茶詩《種茶》中得以生長。
《種茶》讓我們走入了蘇軾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人的風骨,但若問起蘇軾本人,他自己大概更喜歡另一部作品——《汲江煎茶》。詩如其題,全詩都在講品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煎茶不僅要用“活水”,還要用“活火”烹煮。
《汲江煎茶》開篇短短六句即展現出詩人精致的喝茶之道,而這樣的講究卻不是發生在蘇軾于汴梁期間,也不是在蘇杭二州之時,而是生于其在海南儋州的謫居期間。寫作此詩時,蘇軾已在彼時相當荒蕪的海南島上待了3年有余,盡管茶很香,香到喝三碗都不夠,但茶湯伴著荒城中的長更短更交替之聲,還是顯得冷清了一些。熱鬧之后的散場最孤獨,全詩似乎是寫詩人興致盎然地沉浸在精致的生活儀式中,詩末“坐聽荒城長短更”七字,卻不小心坦露了他人生悲涼的底色。
當然,撇去這悲涼的底色,蘇軾總體上還算是一個樂觀豁達、善于發現并創造美好的生活家。于荒城煎茶,依舊講究,卻難免落寞,這不正是蘇軾人生的縮影嗎?未讀茶詩前,以為茶詩小眾,不喝茶便沒必要讀。讀過以后,方知茶詩雖短小精悍,卻是文人對于茶史,同時也是對于自己人生的動人注腳。我們讀的不是茶詩,而是人生。
這樣動人的詩篇在《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中還有很多。在茶詩中,我們得以還原古代文人的真實品茶場景,再現他們的風流雅趣;在茶詩中,我們也得以通過文人間品茗贈茶的佳話感受千年前的情誼與溫度。茶,不僅是有著獨特香氣的“黃金葉子”,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茶詩,勾勒出古代文人的輪廓、速寫出他們的人生軌跡,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文化歷史中千年來的理智與情感。
相關新聞
- 2020-11-02裴建準《普通日記》考釋
- 2020-11-02詩集《天空》的閱讀札記:兒童詩有大境界
- 2020-10-30劉心武:《紅樓夢》一直有研究的價值
- 2020-10-22川人川話川味故事(新作評介) ——試讀馬識途近作《夜譚續記》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