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8日消息(記者 宮池)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圍繞本次諾獎的獲得、創作的獨特性以及華語世界對她作品此前的反響,專訪國內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的譯者,翻譯家柳向陽、范靜嘩。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著名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 耶魯大學駐校作家, 耶魯青年詩歌獎評委。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于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離開高中后曾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但均未畢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月光中的合金》露易絲·格麗克/著 柳向陽譯
翻譯家柳向陽談格麗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際是一個運氣。實際上很多人可以獲獎,但最終也只有一個,格麗克獲獎如此看來承受了眷顧。作為翻譯者之一,我認為沒什么特別的,諾貝爾就是出其不意,格麗克獲獎的概率是很低的。
格麗克創作的獨特性,是她的詩歌創作源自于心理分析學,且格麗克的心理分析學來自弗洛伊德和榮格,并是作為治療的心理分析,而不是心理描寫,但格麗克筆下描寫女性的日常生活的一些感悟,最終還是降落在這個面了。總歸是回到她自己,她用心理學來解答自己。其文學作品的獨特性再有就是,她的詩歌參照了大量的希臘神話。
談及詩歌市場,之前出版的《月光的合金》以及與范靜嘩合譯的《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銷量較好。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詩歌雖為小眾,但哪怕百分之一的人喜歡就會有多少?千分之一的人喜歡就會有多少?萬分之一的人喜歡又會有多少?我們可以去這樣去推算,十萬分之一的人喜歡會有多少讀者呢?所以,我們不必過分去擔心詩歌的未來。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次的需要》露易絲·格麗克/著 柳向陽、范靜嘩譯
翻譯家范靜嘩談格麗克
格麗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要放在美國詩歌傳統的角度來看,再是要拓寬一點,在整個西方文化當中,這些年很關鍵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尤為重要。其次就是美國詩歌傳統的角度,格麗克之前榮獲美國桂冠詩人稱號,是因美國詩歌上個人化私人化寫作得興起有關系,比如“自白派”與“后自白派”,格麗克寫作不是冷戰風格的政治化,而是個人的政治,她的寫作回到了對人的身份的認同,這個是一個關鍵,她筆下的女性,無不都在尋找自己的聲音。格麗克的詩歌,看似單篇的,卻又不是單篇的,她寫的詩歌大部分為系列詩,一本詩歌集是一部完整的詩歌,同時她的寫作還參照了古希臘文化,比如《荷馬史詩》。
格麗克跳躍了一般的被詬病的私人化碎片化寫作,將其文學作品融入到西方文化背景,她受到了廣泛的美國中產階級的追捧。其原因是格麗克的詩歌描繪的現場,能夠一一關聯“她們”(尤其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女性)。并且,格麗克的審美情趣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化,日常的小事就發現了詩意,而這些,溯諸于女性日常生活的感悟,美國中產階級更能與之共鳴。
國內的讀者對她的欣賞是較為脫節的。同為中產階級,我們的中產階級大部分會出現對格麗克的審美困境。審美的差異化,我們的中產階級大部分都在于物質層面,要接受格麗克,其差距在精神層面的困惑。中文世界都偏向于大敘事的、政治關懷與人文關懷的,很少有側重女性視覺來談的。比如,我們所關心的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寫作、西方的流亡寫作,這些寫作都還沒有納入個體寫作的范疇。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個體、性別,在當下的社會關系中應該如何自處,從這個角度才能更容易欣賞格麗克的寫作吧。
【來源:南海網】
相關新聞
- 2020-09-299月28日西北書城盛裝開業!記者帶你搶先逛
- 2020-10-12《中國出土彩陶全集》擬2021年出版 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 2020-10-12李彥宏新作《智能經濟》出版 展望AI驅動的未來圖景
- 2020-10-12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折桂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