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楊河村
一眼看到的是河上的橋,是為河對面一個叫楊河的村莊修建的。
橋下的河叫雪水河,萬丈陽光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雪水河開出的十萬朵瓢子花。眼下,正是瓢子開花的時節,山坡上、河谷邊、房前屋后,到處是低低矮矮的瓢子花,小小的花朵,樸素的白色,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便是盛大的場面了。
河邊上站立著一座亭子,蓑衣似的黃草披垂,圓木當足,有點兒蕭索,卻很古典,像游學于此的魏晉名士,一身的風骨。
田地里,麥子泛黃,玉米拔節,油菜籽滿,土豆開花。這是大自然的魅力,時令一到,萬物各司其職,大地豐饒多姿。麥子、玉米、油菜、土豆是中國北方廣泛種植的農作物,與中華文明歷史同在,冬去春來,歷經寒暑,給人們帶來營養與安心。那么,瓢子呢?它就長在那兒,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瓢子生命力頑強,子子孫孫的繁衍,到今天,就成為這片土地上最興旺的植物了。人與人的相遇講究緣分,在自然界,植物要在哪里安家落戶,也是要看緣分的。
走上橋,憑欄眺望,還是四面環山的地形,但楊河村處在一道開闊的平川里,白墻青瓦的農舍錯落有致,大氣又優越的樣子。依山傍水,又緊臨公路的村莊,有這種氣質也在情理之中。橋的那一頭,是一條寬闊的農家巷子,通往楊河村的家家戶戶。老遠,就看到巷口一戶人家的院墻上爬滿紅紅的薔薇花,心中一下子涌出了詩意。
一腳踏進巷子,竟覺得自己來得有點兒唐突。那寬寬長長的巷道,干凈得連一片紙屑都找不到,真怕鞋子不干凈弄臟了它。這種干凈,在農村近乎奢侈,卻在楊河村見到了。整個巷子里看不到幾個人影,靜悄悄的,倒是兩旁木籬笆墻內的花兒開得正熱鬧。再往里走,各家的院墻上都爬滿薔薇花,是讓人怦然心動的粉色,一簇簇,一團團,熱烈得過分,我心生憐惜,很想勸它們慢點兒開,留些力氣應付朝起白露,晚來風疾。怎奈那只能是花神的權威。罷了,愿意怎么開就怎么開,花開富貴,好日子是開出來的,也只有過上好日子的人,才會有閑情逸趣打造庭院、修籬種花,讓生活更加精致。
巷子里有巷子,縱橫交錯,又井然有序,都那么干凈整潔。很想挑一個雨天,撐起油紙傘,再慢慢地走過這些巷道,不為“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只為這份鄉村的干凈,繁花的盛開。那時候,花在雨中凋謝,花瓣零落一地,凄凄美美的樣子會別有一番風情。
我在一扇半掩著的朱紅色大門前駐足。這家的門頂讓薔薇花給蓋得嚴嚴實實的。女主人出來熱情地招呼,我頂著一樹繁花走進去,金銀花的清香撲面而來,四下里看了看,原來各個角落里纏滿這種綠藤,淡黃色的金銀花燈盞似的墜在藤蔓上。院子并不大,竹籬笆一分為二,一邊種著常吃的蔬菜,一邊種滿花草,當數萱草艷壓群芳。百合凝神,萱草忘憂。在這樣的小院里過日子,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有何憂?房子很寬敞,家具都是新的,收拾得明凈整潔。有獨立的水沖式衛生間,和城市里一樣,這在農村是大大的進步了。女主人說,現在只要人勤快,就不愁沒有收入,日子過好了,當然得讓生活起居更舒坦些,在楊河村多一半人家都修建了這種廁所。女主人說得對,國家全力扶持農村發展,這里又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種植、養殖,走出去務工,哪一樣都可以讓日子更殷實。
一面土地色的農耕文化墻上掛滿了各種農具,木犁、鐮刀、耙、風車、梿枷、簸箕、磨盤石碾等。我用手一一撫摸著它們,農忙時節的場景一下子又出現在眼前,壯實的莊稼漢們光著膀子在扯牛駕犁,掄鐮割麥,拉磨碾場。他們揮汗如雨,卻喜笑顏開;累如黃牛,卻樂在其中。土地是根,糧食是命,沒有哪一個農民,看到豐收的景象還會叫累。即使是眼下、未來,鄉村一天比一天好,現代化工具替代了祖輩們曾經緊握一生的農具,但守護土地的初心應該不會變。墻上的農具,不僅僅是農具,那是歷史的傳承,是一個時代的印證和一種精神。能把它們長久地高懸于墻,楊河村人是睿智的。時刻回望走過的路,始終記得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才會收獲得更多。
從巷子里出來,又看到對面雪水河邊上的亭子,心里突然冒出一個名字:守望閣。出出進進的人站在那里,能清楚地看到楊河村的家,又能看到通向外面的公路,真的是一處擱置鄉情的好地方。(楊艷輝)
相關新聞
- 2020-09-22肩 膀
- 2020-09-22《身邊的二十四節氣》:四時合序 萬物有靈
- 2020-09-22今日秋分 | 風清露冷秋期半,禮贊豐收、致敬農民
- 2020-09-08關中泡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