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柴米油鹽回到歷史
作者:王建平(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
生活,在人們的眼中是柴米油鹽,是衣食住行,但王建軍的《民國高校教師生活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生活》)運用眾多教師當年的日記、書信、文集以及他們的親友、學生的回憶錄等材料,用營建高校教師共同體這一主線,串起了這些高校教師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讓他們的生活回歸歷史現場,讓他們的聲音直接呈現。
高校教師共同體是《生活》一書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辛亥革命后,傳統士大夫群體已經消失,高校教師依托現代高校這個平臺,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勞動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一種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生活方式,具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的群體。這就是該書提出的“高校教師共同體”。探討這個共同體的營建過程,作者選擇了生活視角,這樣有利于直抵歷史現場,直接感受共同體成員的喜怒哀樂,直接觸摸高校教師共同體營建的歷史脈搏。
高校教師共同體的營建,首先是隊伍集結的問題。什么樣的人有資格成為其成員,這些成員又需滿足怎樣的訴求才樂于融入這個群體,《生活》通過很多事例闡述了一個道理:高校教師生活秩序是從內部生成的,相互依存、共同參與。作者指出,高校教師有入職門檻,但入職門檻并不是教師愿意應聘的唯一條件。教師選擇什么樣的高校,完全取決于其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成員價值追求的認同。經過反復碰撞與磨合,這個共同體從學緣、地緣的原始生態組合走向了高度業緣化的現代學術結合,最終促成了教師對群體身份的認同。教師們所看重的是一個有志于教育事業的集合體。這種情感訴求內化為他們的行為動機,深刻地調控著和引導著共同體的生活行為。
一個共同體能否成立,其獨特的群體特征又是至為關鍵的。作為知識群體的高校教師,在社會轉型時期能否在場域中獲得專業權力,關鍵在于它的文化資本能否更新。《生活》一書專門論述了那時高校教師的教學生活和學術生活,這是高校教師共同體最外顯的群體特征,也是其職業生涯的核心內容,是他們生命成長的主要活動方式。書中呈現了高校教師在備課、上課、指導學生、讀書、參與學校公共事務,以及學術活動和學術交往中多姿多彩、富有個性的生活場景,揭示了高校教師致力于現代教育和現代科學的專業精神。對職業價值的自我認同,成為這個共同體最為穩固的機制。這種認同轉化為一種集體的意識和行為,它既存在于個人的生活行為之中,又表現為共同體高度一致的、相當穩定的行為特征,成為其內部整合和區別于其他共同體最重要的標志。
《生活》一書并沒有止步于對高校教師共同體外顯特征的揭示,而是對其內在群體特征進行了深入探討。書中論述了高校教師的日常生活情趣,包括衣食住行、休閑娛樂、愛情婚姻,但不是簡單地記述一些趣聞。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身份群體,因著柴米油鹽水平的不同,也因著生活情趣的不同,由此活出了不同的格局和品相。作為知識群體的高校教師,在具備了基本物質條件的基礎上,生活中盡情地表現出一種對生命之樂的感知,一種審美感覺上的自足,一種與職業身份相表里的生活精神。盡管他們還保留著一些舊的習俗和生活習慣,但他們追隨時代腳步的意愿相當清晰,相當堅定。這就是這個共同體精神滋長的堅實土壤。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5日 12版)
相關新聞
- 2020-07-27臨澤印象
- 2020-07-27匍匐在隴原大地上的長城風骨
- 2020-07-24父母恩情,溫暖前行
- 2020-07-24一只鳥的渴望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