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學:抄書抄出來的正骨專家
□本報記者 張席貴
1951年出生的張殿學只有小學六年級文化,曾經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并且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生活十分困難。為了治好自己的疾病,他14歲時,做通了村醫的工作,每天把藥書拿回家抄寫、背誦,直到自學治好了自己的疾病,并考取了醫師資格證,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正骨專家,更有韓國、日本等國的患者慕名而來治療疾病。
6月13日,記者在去采訪張殿學時,得知他已經從農村搬到了農安縣城,和兒子張君巖在文昌街與興隆路交會處開了一家衛生室。已近古稀之年的他,把自己一生的手藝全部傳承給了兒子。
張殿學的老家在吉林省農安縣華家鎮華半坡村,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在他很小的時候,由于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要靠拄棍才能走路。但他刻苦學習,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小學畢業后,他有了學醫的想法。可是在那個缺衣少藥的年代,文化又很低,到哪里去學習呢?當時,華半坡村衛生室有一個付大夫,付大夫曾經在一個縣城的醫院當過領導,告老還鄉后熱心服務村民。
付大夫有很多醫學類的藏書,張殿學找到他,說想借來學習一下。付大夫囑托張殿學,每次看書后要原樣拿回來,不要有折疊和破損。張殿學十分激動,他每次把新借閱的書拿到家后,就開始徹夜抄寫,這樣一抄就是幾年的時間。付大夫看到張殿學聰明好學,還把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一些藏書交給張殿學學習和抄寫。在抄寫的過程中,張殿學還背誦了《中藥400味歌訣》,自學了《脈學》等,并成為了村衛生室的專職醫生。
“我所有的學習和成長都是在農村,所以在農村一干就是30年,直到2017年9月,為了方便更多的患者,才舉家搬到了縣城。”張殿學回憶,當年他在抄寫骨骼方面的圖書時,就敏感地意識到,骨骼與穴位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為他日后走上正骨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年,經過他和兒子張君巖治療的患者,都收到了滿意的效果,一傳十,十傳百,來看病的人常常排起長隊。
不僅醫術高超,張殿學同樣醫德高尚。患者無論有錢沒錢,張殿學都會細心地幫助診治。吉林德惠有一位智力障礙者,因車禍導致癱瘓,同行的人將他送到了張君巖的衛生室,但因為沒有錢,患者無計可施。張殿學問明了情況后,幫助他進行了全面的治療,并無償地贈送給了他兩個月的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張殿學工作繁忙,但卻一直堅持著抄書的習慣。多年來,他在工作間歇抄寫的古書和治療的心得體會,積攢了厚厚一摞。
“這些年的從醫經歷告訴我,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來源于閱讀。如果沒有閱讀,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張殿學告訴記者,由于年齡有些大了,他將自己抄寫的藥書,還有從業的經驗,都傳承給了兒子張君巖。如今,張君巖也像父親一樣,一邊抄書,一邊將正骨事業傳承和發展。
相關新聞
- 2020-06-19人民社推出《黨員干部新一代信息技術簡明讀本》
- 2020-06-19浙江大學社出版華為系列圖書
- 2020-06-182019年“電子社年度好書”出爐
- 2020-06-18《邁向萬物智聯新世界》面世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