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甘肅崇信,成片的深藍色光伏板正悄然覆蓋機關樓宇、工廠廠房和農家屋頂。它們精準“捕捉”每一縷陽光,將其轉化為一度度清潔電力、一筆筆節省的電費和一份份增長的收益,書寫著綠色發展惠及民生的生動實踐。
農家實惠看得見摸得著
走進新窯鎮赤城移民社區,村民張書奎指著自家屋頂的光伏板告訴記者:“以前月電費150元,現在降到80多塊。”這得益于縣里推出的3萬元免息“光伏貸”,幫他安裝了9.4千瓦電站。村民王龍則在鋼架棚頂鋪設了20塊光伏板,“夏天電費不到20塊,兩年收益攢下一萬多,棚下還能晾曬糧食,真的很實惠。”
公共機構率先垂范
機關單位“屋頂革命”的示范點,是崇信縣統辦大樓的光伏車棚。392千瓦的深藍色光伏板,不僅為停車場遮陽,更成為大樓的綠色“能量源”。“項目自2024年5月并網發電以來,累計發電34.5萬度,自用比例超過72%,已節省電費5萬元。”崇信縣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偉賢介紹,“這為全縣公共機構節能樹立了標桿。”在示范引領下,全縣公共機構已建成27座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達6.8兆瓦,年發電量816萬度。
企業降本增效動力足
工廠的閑置屋頂也成了寶貴的發電空間。崇安熱力公司生產部經理馬岳鵬指著覆蓋廠房的397千瓦光伏板算起了經濟賬:“我們年用電量約780萬度,電費是成本大頭。這個電站預計年發電47.6萬度,自用部分每年可節省電費約5.3萬元,既緩解了高峰用電壓力,也實現了降本增效。”
整縣推進與創新模式落地
崇信縣以深化“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創新性地開展整鄉鎮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因地制宜探索出五大建設運營模式:農戶自建自營、“國有公司+村集體+農戶”、村集體自建自營、農戶入股村集體、關愛對象幫扶,靈活采用“全額上網”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方式,充分盤活各類屋頂和閑置區域資源。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光伏電站692座,總裝機容量達19.5萬千瓦,累計發電量超2894.8萬度。
崇信的綠色轉型戰略,遠不止于屋頂光伏,正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黃寨100兆瓦風電一期項目11臺“大風車”已轉出綠電,二期項目正加快推進!在地下,新窯礦區天然氣清潔利用項目穩步推進;在空中,電網升級改造快馬加鞭——330KV崇信變電站、110KV錦屏變電站升級改造等工程,為更多綠電接入鋪就“高速路”。
從點亮農家生活的“陽光存折”,到驅動公共機構節能的示范樣板,再到賦能企業降本增效的“綠色引擎”,崇信屋頂上這片不斷蔓延的深藍色矩陣,正是一本記錄著綠色發展惠及民生的“陽光賬本”。它清晰記載著每一度清潔電力的產出、每一筆電費的節省、每一戶收入的增加和每一噸碳的減排,崇信正以堅實的步伐,在這本越來越厚的“陽光賬本”上,續寫著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通訊員 戴鵬飛
- 2025-06-26華亭:讓“菜籃子”成為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 2025-06-26靜寧:“小規模、大群體” 模式驅動養牛產業加速跑
- 2025-06-26玉門:黃沙之上 綠意生長
- 2025-06-26金塔:大力發展生態健康農業點燃全域發展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