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是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圖為昂賽鄉夏季牧場一隅。瞿芃 攝
開欄的話:
江河奔涌,歲月如歌。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我們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
長江、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浩浩湯湯、奔流不息,哺育滋養華夏大地,見證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見證著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發展成就;見證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創造的新時代偉業。
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今起聯合開設“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江河見證”專欄,刊發記者來自長江、黃河邊的報道,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的巨大變化,展現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成效新進展。
9月中旬的三江源地區水草豐茂、滿目蔥蘢。擠完牛奶、放完牛,樂尕背上一只口袋,朝著瀾滄江的方向走去。
這個56歲的康巴漢子,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的一名生態管護員。瀾滄江匯聚涓涓細流,沖破群山阻隔,從這里奔赴遠方。對于這些與山水相融、與草木共生的牧民群眾而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
海拔4000米的夏季牧場,是樂尕生活了3個月的“家”。為了讓草場得到季節性休養,他和家人即將開啟新一輪的轉場之旅。離開前,樂尕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巡護草場和鄰近江灘,撿拾生活垃圾,把這個“家”打掃干凈。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共同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作為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三江源平均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三江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青海考察調研、兩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寄予青海“把青藏高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高地”的殷切期望,特別強調“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
9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蘭州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航掌舵、指明方向。
從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到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正式設園,三江源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隨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政策的落實,1.72萬名牧民吃上了增收致富的“生態飯”,從草原的利用者成為保護者。
樂尕所在的昂賽鄉,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東南部,是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昂賽管護站于2016年掛牌成立,下設3個管護大隊、12個管護分隊、150個管護小組,共有管護員1516名,每名管護員每年可獲得2.1萬元工資性收入。
“管護員不僅要對園區內的草原、濕地、林地、水源地、河流、野生動植物開展日常巡查管護,掌握旗艦物種的種群數量和分布,還要及時發現報告并制止采砂、開礦、揭取草皮等行為。”昂賽鄉副鄉長君巴告訴記者,牧民本身具有很強的環保意識,管護員制度的施行,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
令樂尕欣慰的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個兒子也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的實踐中來。一個是鄉里小有名氣的環保攝影師,一個曾發現并協助相關部門成功解救受傷的雪豹,而年紀最小的那個,從小就和伙伴們自發上山撿垃圾,還被州里評為“生態寶貝”。
樂尕巡護江灘的同時,980公里外的省會西寧,陳良博正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察看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的現狀。
陳良博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工作人員,負責“青海生態之窗”運行維護。通過攝像頭,他和同事時常能看到在可可西里遷徙的藏羚羊、隆寶湖越冬歸來的黑頸鶴、青海湖北岸的普氏原羚,以及三江源頭的冰川雪原、河流濕地。
“觀測發現,隨著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顯著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明顯增加。”陳良博舉例說,雪豹已監測到1200余只,在全省均有發現;藏羚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不足2萬只增加到7萬余只;歐亞水獺在長江干流通天河流域頻繁出現,對三江源生態系統健康和完整程度具有重要標識作用。
“青海生態之窗”設有觀測點位76個,基本涵蓋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青海湖等重點區域,不僅是展現美麗中國建設、國家公園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
2023年12月22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通過該系統對三江源地區進行視頻巡檢,在黃河源頭發現了7輛車和人員活動蹤跡。收到反饋后,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立即組織執法人員查實涉事車輛和人員身份信息,及時攔截并連夜對相關人員展開調查。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之基。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濕、生態補水等措施,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持續改善,湖泊和濕地面積不斷擴大,林草植被覆蓋度快速增加,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水資源量持續增加。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黃河干流、長江、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三江源地區30個地表水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到Ⅱ類及以上,其中Ⅰ類水質比例接近40%。”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劉建昱介紹。
最美自然,需要落實最嚴保護。在雜多縣薩呼騰鎮然子灘南社區,記者跟隨縣紀委監委干部尕松卓瑪,走訪發現了一起污水亂排治理不力問題。
“這一帶是新建住宅,配套排污設施還不完善,個別商戶就通過自建的排污管道將生活污水排入附近溪流。”尕松卓瑪告訴記者,污水亂排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容忽視,必須督促相關部門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全面徹底整改整治。
尕松卓瑪出生在玉樹州曲麻萊縣,自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后,進入雜多縣紀檢監察系統工作。從黃河之源來到瀾滄江之濱,尕松卓瑪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監督推動生態環保責任落實。在她看來,最為關鍵的就是一個“嚴”字。
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期間,青海省紀檢監察機關采取立行立改、快查快辦方式,重點做好通報案例、移交線索以及整改過程中涉及的作風、責任、腐敗等方面問題的追責問責。截至目前,共問責領導干部204人,問責黨組織82個,約談488人次。
建立信息溝通機制、監督檢查聯動機制、問題線索移送機制……2023年5月,青海省紀委監委機關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紀檢監察監督與生態環境監管貫通協同工作機制,推動紀檢監察監督與生態環境監管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更加及時有效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
青海省委巡視機構利用三年時間,分步分層開展“護航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專項巡視,并于2023年完成對三江源地區涉及的4個州及所屬21個縣市的巡視。巡視組行程1.86萬公里,對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河湖岸線、礦山料場等357個點位進行實地調研,發現生態文明建設謀劃部署不足、行業監管缺位等12個方面126個問題。
“青海省紀檢監察機關將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突出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等重點領域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推動全省黨員干部以木里亂采之殤、青海湖旅游亂象、鹽湖資源無序開發案例等為鏡鑒,挺膺擔當、主動作為,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監委代理主任劉美頻表示。(瞿芃 自青海玉樹報道)
- 2024-09-14江蘇江陰分層分類開展警示教育 用好典型案例實現“精準滴灌”
- 2024-09-14黑龍江雞西下沉走訪解難題 助力優化辦證流程
- 2024-09-14安徽深入整治鄉村小微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 守護群眾利益 護航鄉村振興
- 2024-09-14為了大山里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