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箴言】
人有恒言:遇吏如奴。堅防固堤,猶恐或窬。矧曰聽之,百姓何辜。是用作箴,敢告仆夫。
——明•劉基《官箴》
【深意淺說】
明朝開國功臣劉基《官箴》的這一部分,專門說胥吏的來歷、平常的惡劣表現和上官應對的辦法,告訴官員如何對待手下的胥吏。
劉基說,秦朝廢除了圣人的制度,代之以暴政。起草文書的權力,歸屬于胥吏。他們中的一些人玩弄法律條文,營私舞弊,把人民當作聾子、癡呆、瞎子、蠢人。他列舉了胥吏的種種惡行惡狀,警告說,他們作惡多了,上官也要跟著一同獲罪,因此要嚴加防范。
在明清的一些官箴中,很多談到如何對待胥吏的問題。如呂本中《官箴》說:“事君如事親,事官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愛百姓如妻子,處官如處家事,然后能盡吾之心。”韓夢周說:“愛百姓如赤子,防胥吏如鬼蜮。”可見,官員把胥吏之類當成奴仆甚至鬼蜮看待,是當時官場共識。
古代的官吏職責權限劃分是,官員管人、胥吏管事。官員不管具體事務,他只管具體辦事的人。具體事務由書吏衙役去做。一個縣幾萬十幾萬人口,征稅、治安、司法的具體事務多如牛毛,但一個縣只有三五個正式官員,一些縣只有縣長,連副縣長都沒有,是典型的“一人政府”,他怎么進行治理?所以,大量的工作需要胥吏去完成。
這些被叫做胥吏或吏胥、書役之類的辦事人員,他們的身份是庶民,屬于“庶民在官者”,是從農民和市民中挑出來的在官府承擔差役的,因而是沒有法定報酬的。
當然,各級衙門中,也有一些經制吏,就是有國家正式編制的吏,但人數很少。經制吏每年有6兩工食銀,5年后表現好的可以考核考試轉為低級官員,但機會非常少。
除了經制吏外,其他的吏都是編外人員,既沒有轉變成為低級官員的機會,也沒有法定的報酬,他們的收入主要是“靠山吃山”,靠收取各種陋規費用解決。原則上非經制吏是定期輪換的,但實際上是到時候換個名字,繼續上崗。書吏從事的是專業性的管理工作,要求會寫起碼的公文,還有一手過得去的楷書,在一個絕大多數農民為文盲的情況下,這些崗位要頻繁輪換本來是不現實的。所以就有“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說法,即吏不但是終身的,甚至是家族世襲的。
胥吏問題,苦惱困擾中國基層官場兩千年,實際上是一個制度化的問題。各級官府尤其基層州縣衙門,有那么多事情需要胥吏去做,為什么不能將胥吏的職守和待遇正規化?原因是朝廷要省錢,不愿意給他們正式的編制和俸祿,讓老百姓以無償應役的辦法承擔政府的公事。沒有俸祿,又要辦事,怎么做得到?于是官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和默許他們敲詐勒索,只要不做過頭就不問。
在態度上把他們當奴仆對待,其實沒有什么用。你越是鄙視他們作賤他們,他們越不上進,越與你玩貓鼠游戲。
“任你官清似水,難逃吏滑如油。”表面上大多官員出身科舉,身份尊貴,在官吏貓鼠博弈中處于絕對上風,相反吏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沒有前途,身份低賤,收入微薄,處于不利局面。實際上,吏以其精通制度成例,以其熟悉地方事務,以其長期盤踞官府建立的廣泛人脈,在地方衙門中處于強勢地位,看看《水滸傳》中的押司宋江就可以理解這一點。官員對于群吏只有被動防守防范,很少能夠根絕他們的為非作歹,官弱吏強反而是明清時期官場的常態。
(梁發芾)
【人間草木】

名稱:華北鱗毛蕨
分布:蘭州、臨夏、定西、甘南、隴南、天水、隴東、武威
簡介:華北鱗毛蕨,多年生。可植于林下、陰山坡或景石縫隙中觀賞。根莖入藥,具有除風濕、強腰膝、降血壓、清熱解毒的功效。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4-07-10《去偽齋文集》:為政當思民疾苦
- 2024-07-11《說苑?建本》:先富后教,治國之本
- 2024-07-12《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 2024-07-22做官要能拿得起放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