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有文獻名邦之譽,甲骨陶符、簡牘帛書,典籍精華、經久不泯。我們不僅擁有海量的傳世文獻,也有地下文獻層出不窮,甲骨卜辭、包山楚簡、里耶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走馬樓吳簡……共同講述著文明的歷史。其中,有一種以竹木為載體的文獻,方寸之中包羅萬象——那就是簡牘。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首個以“簡牘”為題材的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選取里耶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天回醫簡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簡牘發現,詮釋出土簡牘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物質與文化遺存,探秘其中蘊藏著的中華文脈密碼。
在方寸之中探源華夏文明
從殷商到魏晉時期,超過1500年的時間里,中華先民創造的文明有多種記錄和傳承載體,簡牘則是最主要載體。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簡牘就與占卜時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和祭祀、饗燕時銘鑄在青銅禮器上的金文等文字典范同時使用。《尚書》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
簡牘是對竹或木制成的書寫材料的統稱,包括簡冊、牘、觚等。把竹、木劈成窄長條,就稱做“簡”;分解為較寬的長方形片狀,就是“牘”;削成四面、六面等多面體,則叫作“觚”。因為地區差異,南方多用竹簡、竹牘,北方多用木簡、木牘。把一枚一枚的簡、牘編聯在一起,就是簡冊了。
據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博介紹,與甲骨文、金文需要在特殊場合或特定器物上使用不同,簡牘是我們祖先在紙張出現之前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書寫材料,也是最簡便的書寫方式。百余年來,隨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發展,出土簡牘呈“井噴”之勢,祖先們書寫在竹片木板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華文脈,石破天驚般地再次真實呈現在世人面前。
談及秦朝,不少人可能會想到它復雜龐大而又嚴密的律法系統。秦律是中華法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以前,古典文獻中關于它的記載只有一些不成體系的片段,人們無法一窺全貌。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1000余枚,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來自秦代的簡牘,也是第一次系統發現的秦代律法——由11號秦墓主人、秦代基層法律工作者“喜”摘抄、記錄的法律文書,涉及當時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為世人揭開了秦律的神秘面紗。《簡牘探中華》節目則從 “喜”的視角,借助現代化的節目手段,打開塵封在云夢睡虎地秦簡中的歷史記憶,重現古人形象和歷史場景。
在被整理者定名為《為吏之道》的文書中,可以看到兩千多年前人們對于如何評價一名官吏已有成熟的思考。《為吏之道》說“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敬多讓。五者畢至,必有大賞。”與之相應的是“吏有五失”,喜抄錄了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大意是這樣的:面對百姓表現出高高在上的倨傲態度,這是第一失;不安于朝廷賦予的官職、使命,這是第二失;利用職務便利巧取豪奪,這是第三失;對于朝廷下達的命令推三阻四、虛與委蛇,這是第四失;心中只想著自家而忘記了公職的責任,這是第五失。
《簡牘探中華》節目嘉賓、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振裕表示:“云夢睡虎地秦簡所還原的這段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里程碑,我們對云夢睡虎地秦簡的研究應該不斷深入,這樣才能夠非常好地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簡牘承載著祖先無窮的智慧
湖北云夢先后有多次簡牘考古發現,在鄭家湖墓地出土的一批珍貴文字材料,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中華第一長文觚”。正如前文所述,觚是一種用木頭制成的特殊簡牘,它是一個多棱體,每一面都可以用來寫字。鄭家湖墓地出土的觚是用秦隸書寫的,內容據研究是向秦王游說“寢兵立義”,即停止戰爭、奉行大義,文風接近《戰國策》。
當年另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是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文書,這也是國內遺址考古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其中有119件木簡,用發掘者的話說,“大到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小到私人生活的瑣事均有涉獵,可以說發掘到了一座全面反映唐代邊防生活、邊疆治理的檔案館”。這其中還有戍邊將士的書信,可以辨認出“春景漸芳,暄和未盡”,證明這是一封寫于春天的書信。
不久前,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承辦了 “漢風廉韻——漢代廉政文化特展”。展覽中有一尊戴冠文吏俑,其身著深衣,下巴微微收起,雙手合于腹前,嚴謹恭敬。一并展出的還有一枚書刀和一方簡牘。
漢簡,是研究漢代史的珍貴資料。漢代曾頒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監察法規。公元前192年,西漢頒行了一部專門性監察法規——《監御史九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監察法規,用來約束近畿“三輔”地區的官吏。《監御史九條》的監督要點包括:“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作非所當服,凡九條。”到了武帝時期,公元前106年,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監督,創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以“六條問事”對地方官吏進行考察監督。《刺史六條》對地方官吏和豪強取得了約束效果,也使監察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澄清吏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可見,簡牘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文字載體,承載著祖先的智慧。
回顧歷史,溯源文脈,我們會明白簡牘帛書等在內的文獻資料,彼此聯結、一脈相承,勾勒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脈絡,傳承著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底蘊,講述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溯過往的價值在于開拓前進的力量
以文化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以此文明“亙古亙今”,民族“日新又新”。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文化島,有一座國家公益一類專題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是中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博物館。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該館珍藏千余件國家一級文物,對研究秦漢歷史文化有著重要作用。《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簡牘文字整理成果的出版,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第一手資料。
剛剛初評的第二十一屆(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甘肅簡牘博物館申報的“簡述中國”展入選。“簡述中國”就是通過展示簡牘文書的類別、形制、制作工藝和漢簡的發掘史以及研究成果等,用跨越千年時光的一件件珍貴文物,呈現出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面,再現了古絲路盛景,戍卒日常勞作、巡防戍邊、邊塞烽火的歷史場景,開啟了溯源簡牘時代、探尋古代中國的旅程。肖從禮介紹,自2023年9月開館,甘肅簡牘博物館超過5萬件(組)館藏文物與觀眾見面。讓簡牘走近大眾,在展現古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帶領觀眾了解秦漢簡牘書法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再現絲綢之路的簡墨風貌。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簡牘所記載的內容精彩紛呈,簡牘中記載的名字多是蕓蕓眾生里的普通一員,也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為家為國奮斗的人們的縮影。
正如云夢睡虎地四號墓的主人 “衷”,他有兩位弟弟“黑夫”和“驚”,隨葬在“衷”身邊的有兩件弟弟寫給他的家書。這兩封家書沒有載明年份,據學者考證可能寫于公元前223年,這一年秦終于滅亡了楚國,黑夫和驚參與了對楚戰爭,他們在前線寫下家書,托人帶給在家鄉的哥哥。
黑夫和驚的家書,真實還原了兩位兩千多年前在前線打仗的士兵的希望、困窘與急迫。這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的歷史,經由出土文獻保存了下來,從而讓大歷史更加生動、更加溫暖。
古人或許未曾預料到,這一枚枚小小的簡牘,正掀開文化星河的一角,在竹木春秋千年不泯的悠遠回響與尺寸方圓中,傳播繼往開來的新聲。翻開歷史長卷,數千年傳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時間的長河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
從傳統文化中探尋源頭活水,從歷史細節中感受奮進力量,不斷探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包括《簡牘探中華》在內的文化產品,在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帶領觀眾回望過往,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同時,引領觀眾眺望未來,以古開今,在實現跨時空情感共鳴的同時,把握時代的價值坐標,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穆鐸)
- 2024-04-11時代專論丨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
- 2024-04-11深度關注丨“雪龍”歸來
- 2024-04-11廣安觀潮 | 嚴格紀律執行 精準定性量紀執法
- 2024-04-11本期關注丨既“由風查腐” 又“由腐糾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