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簡,字敬仲,慈溪(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人稱慈湖先生。歷任富陽主薄、樂平知縣、國子博士、溫州知府等職。
楊簡是南宋著名心學家,其思想受到陸九淵較大影響。公元1169年,楊簡中進士,擔任富陽主簿。他在任上興學校、教生徒,干得有聲有色。當時陸九淵路過富陽,講授心學。雖然陸九淵僅比楊簡年長兩歲,但是楊簡仍向陸九淵行師生大禮。
后來,楊簡調任紹興府司理。他處事不偏不倚,一切從事實出發。有一個府吏觸怒統帥,統帥下令嚴審。楊簡調查后匯報說府吏無罪,統帥又要求調查府吏平時的表現。楊簡說:“官吏有罪一定不會免除,但他確實無罪,如果一定要挑他過去的錯誤處理,我實難從命。”統帥當即大怒,楊簡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任樂平縣知縣時,楊簡依然注重興辦學校,推行教化,聽過他訓導的學生,很多都會感動落淚。當時,有楊姓、石姓兩名問題少年,時常禍害百姓。楊簡把他們抓起來,一點點給他們分析福禍利害,兩名少年幡然醒悟,希望為自己贖罪。在楊簡的治理下,樂平縣的人都以訴訟為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稱他為“楊父”。
公元1194年,楊簡被召為國子博士。不久,受到慶元黨禁的影響,楊簡遭受沖擊,他回鄉著述講學,一晃就是14年。直到公元1208年,楊簡再次被起用,先后任秘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后又出任溫州知州。
在任上,楊簡首先廢除妓籍,尊重賢能之士。他勤儉自持,廉政愛民。當地有權勢大戶家的宅院,阻礙了官家河道,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楊簡便下令將宅院拆除,百姓十分高興,把這條河稱為“楊公河”。當地百姓像愛戴父母一樣愛戴他,將他的畫像供奉起來。他離任時,全城的百姓扶老攜幼,在道路兩旁哭著為他送行。楊簡生活十分儉樸,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常以“我豈敢用百姓的膏血自肥”警醒自己。
南宋與金朝長期對峙,有一年,金朝發生饑荒,數以萬計的百姓前來投奔。駐守邊關的軍士就在淮水邊架起弓箭,阻擋百姓進入。楊簡極力阻止,說:“得土地易,得人心難,這些逃難而來的百姓,都是中土故民。他們今天投奔南宋,就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找到母親,豈可吝嗇糧食而以武力相對。”楊簡即日上奏朝廷,言辭哀痛至極。
楊簡晚年寓居鄞縣城內月湖畔,設館講學。作為陸九淵的弟子,楊簡從本體論、工夫論等多個層面豐富和發展了陸氏學說,擴大了心學的影響力。在楊簡的學術體系中,“知止”是一個重要內容。他認為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圓完自足的“本心”,而“惡”皆緣起于“意”,因此要時時“反觀”,止惡養善。楊簡構建了一套“知止”工夫論,并將其運用于道德實踐。
細究楊簡的言行,我們不難明白:為官者只有不以民脂民膏自肥,才能得人心,才能像楊簡那樣真正得到百姓擁戴。
- 2023-10-16彭思永:察實情 出實招 辦實事
- 2023-10-10李沆:不置豪宅 不告密
- 2023-10-07杜衍:善于斷案 公正無私
- 2023-09-18韋正貫:以身作則剎歪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