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沿海地區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內,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專家在采集氣象、土壤、油菜生長等數據。 王茜 劉煜 攝影報道
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要全面摸清鹽堿地資源狀況,研究編制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鹽堿地,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各種類型的鹽堿地面積約15億畝。據測算,每改良和耕種1億畝鹽堿地,可增加100億公斤以上糧棉油產出,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在鹽堿地改造方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完善治理理念,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八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通過持續治理改造,近年來,我國鹽堿地面積總量不斷減少、重度鹽堿地面積比例逐年降低,綜合利用成效初顯。
“節水抑鹽”加“暗管控鹽”
現代化灌排體系實現水鹽治理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夏日的田野里一片蔥綠,紫花苜蓿、枸杞、菌草等各色作物充滿生機。“幾年前,村里還都是成片的‘白毛地’。誰能想到,這片鹽堿灘還能長出這么好的作物。”寶豐村黨支部書記劉毅感慨地說,那個時候的寶豐村“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收成也不好。村民們用了各種肥料想要提高作物產量,但收效甚微。
石嘴山市地處引黃灌區下游,因地勢低洼,黃河水倒灌,土地鹽堿化比例非常高。包括平羅縣寶豐鎮、陶樂鎮等在內的多個鄉鎮都面臨著同樣的鹽堿地治理難題。面對多年的頑疾,2020年,石嘴山市將平羅縣寶豐鎮、陶樂鎮等3個片區設為鹽堿地改良示范區,實施鹽堿地高效利用項目,并引入在鹽堿地治理方面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生態園林企業,進行綜合治理。
解決鹽堿化問題,水是一個關鍵。過去,石嘴山市的農業灌排系統不完善,再加上地勢低、降水少、蒸發量大,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極易導致鹽分在土壤中沉淀累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石嘴山市從灌溉方式入手來解決鹽堿問題。技術人員用耐鹽堿的灌溉管道代替了老舊的水渠,并將水管接入節水灌溉系統,通過新搭建的鹽堿地改良智能控制中心云服務平臺實現管網智能化管理。
劉毅說,剛開始,村民們不知道什么是智能化灌溉,看見技術人員在耕種好的土地上重新開溝埋黑管子,十分不理解,不明白為什么好好的土地要挖得溝溝壑壑。但當灌溉系統開始運作,技術人員在智能控制中心對灌水時間、灌水部位、灌水數量進行精確控制,澆多少水、施多少肥都能實現合理分配,村民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不僅如此,通過安裝在地里的監測點,土壤的鹽分、養分以及水質都能得到實時監測,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土壤環境變化、作物長勢變化進行精準調控,實現節水抑鹽。
“灌”的問題解決了,“排”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水中含有鹽分,在灌溉和降雨之后,地下水位升高,如果水分不能及時從田地里排出,那么經過日曬,水分被蒸發走,鹽分就會留在土壤表層,逐年積累,形成鹽堿化。因此,暢通及時的排水設施對于改善土壤鹽堿化有重要意義。石嘴山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石嘴山市地勢比較平緩,自流排水條件比較差。在排水方面,石嘴山市采用了“明溝”與“暗管”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對農田排水溝道進行清淤、新建,建設主干溝道光伏強排泵站;另一方面實施暗管控鹽工程,在鹽堿地內鋪設排水暗管,在每次降雨和灌溉時,土壤表層的無機鹽溶解于水中,都會及時通過暗管排出田塊,達到排鹽的作用。整個過程也全部采用光伏發電和排水自動控制,管理便捷。數據顯示,通過項目建設,目前石嘴山市的農業用水基本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
大自然里也有“治鹽專家”
生物改良帶來更環保的治理新思路
在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微生物實驗室內,一排排瓶瓶罐罐里藏著改良鹽堿化土壤的新產品。不同于傳統的酸性物質或鈣基產品等化學調理劑,這些新產品有“生命力”,它們是土壤養分循環的重要參與者——微生物。
用微生物來對鹽堿地進行治理修復,是研究所的一項新技術。據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鳳霞介紹,這些微生物不是普通的微生物,而是她和團隊成員從鹽堿地不同植物根際土壤、根內分離篩選出來的耐鹽堿的功能微生物。它們具有較強的固氮、溶磷和促生作用,不僅可以改善植物根際微環境,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同時,還會產生有機酸,降低土壤堿性。團隊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鹽堿地土壤微生物修復與耐鹽堿牧草種植利用相結合的互作協同增效改良鹽堿地新技術,目前,該技術分別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等作物生長困難的中度和重度鹽堿地進行了應用,結果發現,應用后的試驗示范區土壤鹽分和pH值分別下降12%和15%左右。
微生物和牧草種植相結合的修復方式,體現出的是鹽堿地治理觀念的一個提升。李鳳霞表示,微生物治理就像中醫治療,重在調理土壤土質。而化學改良雖然有效,卻存在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的問題。
通過微生物或植物來改善或消除土壤中的鹽堿度,這種方法稱為生物改良。近年來,生物改良技術給不少地區的鹽堿地帶來新希望。在陜西省榆林市,專家團隊按照“酸堿中和,調堿固鹽”的研究方向,為當地的鹽堿化土地量身定做了具有“克堿固鹽”功能的鹽堿地改良專用富硒生物有機肥。這些生物有機肥中不僅含有大量有機質,還加入了微生物菌群。不僅能改善土壤,還能種出富硒農產品。
在新疆的克拉瑪依,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和團隊在鹽堿地上種植鹽地堿蓬等鹽生植物來降低土壤鹽分。這些植物是大自然里的鹽分調節專家,它們可以通過根部吸收土壤中的鹽分,把鹽分“吃”進自己的肚子里,之后只需要把這些植物從鹽堿地上移走,就可以徹底帶走土壤中的鹽分。而移走的這些鹽生植物也不會浪費,還可以利用。鹽地堿蓬是自帶鹽分的蔬菜,可以食用,也可以做飼料;鹽角草等植物灼燒烘干再冷卻后,可以得到干物質灰分鹽。
田長彥說,在新疆這樣水資源不富裕的地區,傳統排灌減鹽的方法并不適宜,如今采用生物改良的方法,先通過滴灌技術節水控鹽,再種植鹽地堿蓬,種下去三年就能成功使土地脫鹽。
從改變土壤到適應土壤
新品種油菜把鹽堿灘變黃金灘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位于黃海之濱,在海風吹拂下的沿海灘涂上,坐落著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種糧大戶張綠林是基地的土地承包戶,今年他在這里承包了幾千畝油菜地。這片油菜田距離黃海只有1公里左右,由于常年被海潮浸染,土壤的鹽堿程度很高。
早在20多年前,張綠林就開始在黃海沿岸灘涂上種油菜了,但由于土壤肥力低,早期,張綠林的油菜田投入多,產出低,一年下來,也沒有多少收入。而如今,油菜的畝產逐步提高。去年,張綠林在農場種下了200畝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上個月,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現場測產,結果顯示,該品種機收實產達323.87公斤/畝,畝產油量約163.17公斤,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增加59.5%,比當地油菜平均畝產油量增加82.7%,創下鹽堿地油菜高產新紀錄。同時,油菜收獲后的土壤鹽含量降至約1‰,是周邊冬閑區鹽含量的50%左右。
“這個品種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團隊歷經10年攻關選育而成的耐鹽堿高產高油多抗油菜品種,克服了鹽堿地出苗難、經濟產量低、機械化難度大等關鍵問題,具有很強的耐密植和土壤改良作用。”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栽站站長楊玉萍介紹,普通油菜每畝地種1.8萬到2.5萬株,這個新品種能種將近6萬株。同時,在種植模式上,新品種集精量直播、全營養緩釋肥、綠色防控、全程化學調控、機械收獲等技術為一體,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產量提高的同時,還能節約生產投入。
在張綠林的油菜田里,一個個探測儀,一臺臺傳感設備,讓油菜從出苗到開花再到掛滿菜籽莢的過程都有了科學管理。每隔一段時間,省里的專家還會帶著專業設備前來進行飛行監測,通過實時拍攝和光譜傳輸,對數據進行分析,精準指導農事。
因地制宜種植耐鹽堿油菜品種是東臺市近年來治理鹽堿地的新模式。楊玉萍表示,過去,東臺市鹽堿地治理以“改”為主,單純地以改良土壤來適應作物生長,主要方法是水利工程措施改良、農業生物措施結合物理措施改良。但要解決鹽堿化問題,改地還不夠,面對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出現新形勢新要求,近年來,東臺市治理鹽堿地的理念逐步從“改變土壤”向“適應土壤”轉變,通過選育耐鹽堿植物,讓作物逐漸適應鹽堿環境,“宜糧則糧”“宜草則草”,因地制宜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來提高鹽堿地的利用率。
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國平表示,油菜本身就是一種耐鹽堿油料作物,而我國又是油料進口大國。目前,國內可用于油菜生產的鹽堿地面積在1億畝左右,如果把這些鹽堿地都利用起來,提高這些鹽堿地的油菜產量,對緩解我國食用油依賴進口的局面有很大意義。同時,油菜還有改良土壤的功能,通過秸稈還田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鹽堿度。
不僅僅是東臺市,從“改地”到“改種”,讓“土壤改良”與“作物耐鹽”相伴而行,這種轉變在各地都在推進。今年5月,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中心聚焦鹽堿地生物育種、產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三大關鍵領域,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耐中度鹽堿的糧油、飼草、特種經濟作物新品種、品系80個以上,推廣耐鹽堿作物新品種3000萬畝,帶動1300萬畝鹽堿耕地質量普遍提升1-2個等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 2023-07-21讓無疆大愛在隴原上空恒久激蕩——“三抓三促”行動助力愛心甘肅建設走深走實
- 2023-07-21在以身作則示范引領上下更大功夫
- 2023-07-21駐省政府辦公廳紀檢監察組:多管齊下加強年輕干部教育管理監督
- 2023-07-21品味古典詩歌中深刻雋永的精神之光 感悟千古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