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認為是子思,宋代大儒朱熹將其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這句話是說,萬物共同在一起生長而不互相妨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違背,體現了古人對于宇宙世界的樸素認識。“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異,這是自然的規律。“萬物并育”和“道并行”,是承認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不相害”和“不相悖”,是對差異性和多樣性的接受、尊重與包容。
和而不同、海納百川,是中國人面對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基本態度。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自給自足、靠天吃飯、宗族群居、經驗為重,所以崇尚安定和諧、講究天人關系、重視家國倫理、處事達致中庸,體現為一種尊崇秩序、愛好和平、提倡互助、靜氣內斂的精神內核。在這樣的意識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浸潤和沉積在民族文化的各個層面。
《左傳》記載,齊景公曾問晏子:“和”與“同”不一樣嗎?晏子用了兩個比喻,以便齊景公理解什么是“和”。
第一個比喻是烹飪。他說“和”就好比做羹湯,醋、醬、鹽、梅等不同食材都要用到,要讓各種味道保持均衡,君子吃了這樣的羹就會內心舒坦。
第二個比喻是音樂。他說“和”好比奏樂,聲音是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相互輔助構成的,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相互調節,才能成為動聽的音樂。
“同”就不一樣了,就好比燉菜只有清水,琴瑟只有一個單音,誰肯吃這樣的菜,聽這樣的音樂呢?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華文化尚和合、求大同,是智慧,更是格局。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諸多的思想學術流派,共同鮮活了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在歷史上,中華文明的發展受益于人類整體文明發展,并受到過其他文明的影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我們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古老的東方大國不僅以卓越的智慧啟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擁抱世界文明。
1937年七七事變后,京津等地高校被迫大規模南遷。1938年4月,清華、北大、南開合組而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成立。國難當頭,中華文化命懸一線,西南聯大的師生無畏日寇猖狂,不懼環境惡劣,團結合作、弦歌不輟。
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多的大學,卻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馮友蘭先生慨然寫道:“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從具體語境上來說,“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是形容清華、北大、南開三校雖各有特色卻能無間合作,共同造就了一段佳話。但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西南聯大的特殊意義,尤在于它是中華民族命運的一個縮影和一段啟示。中華文明5000年綿延不斷,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何以做到?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趨同的、排他的,而是在包容并蓄、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衍生發展,一次次吐故納新而活水長流。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明發展理念,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大黨之大、大國之大,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放眼世界,很少有哪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一樣,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寫入自己的章程。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矛盾重重、紛爭不斷的世界,勾畫超越差異與分歧的價值同心圓,引領各國走團結合作的人間正道。“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的關鍵詞是“人類”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謀求“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方案引領世界的力量所在。
- 2023-03-08王符:不入官場的賢臣
- 2023-03-07范冉:不沾好朋友的光
- 2023-03-02反對鋪張奢靡的崔寔
- 2023-03-01朱穆:寧肯與人絕交也不同流合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