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③: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無土栽培的花卉大棚。通過人工創造良好的根際環境以取代土壤環境,這里不僅滿足了花卉對礦質營養等的需要,栽培用的基本材料還可以循環利用,實現了綠色低碳。宋光旭 攝

圖④:甘肅省玉門昌馬風電場內的風機。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國務院新聞辦近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我國綠色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其中,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節能環保產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形成了覆蓋各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制造體系,節水設備、污染治理等多個領域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無土栽培循環利用
創新技術讓鮮花種植綠色高效
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一座花城。“云南出口的每10枝鮮花中,有7枝來自晉寧”。這幾天,在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的張良花卉專業合作社內,一株株玫瑰、一盆盆蝴蝶蘭花開正旺。新春伊始,合作社的訂單就多了起來。員工們一大早就忙著采摘、分級、包裝,這些花卉不僅在國內市場銷售,還出口到歐洲及東南亞。
張良花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良是晉寧本地人,2010年,他創辦了這家合作社,現如今已有100多畝綠色高效花卉設施棚。之所以稱為“綠色高效”,源于合作社綠色低碳的種植模式。
走進合作社的花卉大棚,你會發現,玫瑰并不是像傳統模式那樣栽種在土里,而是全部種在離地70厘米高的種植槽內。種植槽內放有椰糠等種植基質,上面整齊地鋪設了水管,四周還有自動打藥機的軌道。張良介紹說:“現在基地全部采用這種無土栽培模式,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每畝平均產量多出了4萬枝。更重要的是,在無土栽培模式下,由于農藥、肥料的施用不直接作用于土壤,可以有效保護土壤不板結。同時,椰糠基質還能循環利用,如果利用得當,可以反復使用7—10年。”
張良說,晉寧區是全國鮮切花種植第一大縣區,過去一段時間,由于花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再加上種植周期長,長期連作引起了土壤酸化、鹽化等問題,讓晉寧成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災區。為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費肥傷土的現象,在晉寧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張良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條綠色高效的種花之路。
就拿玫瑰花種植來說,最怕“紅蜘蛛”。對于這種病蟲害,如果不施農藥,花卉就會被害蟲啃食殆盡;但如果大量施用農藥,土壤、水源又會受到污染。面對這樣的兩難困境,2018年,張良花重金邀請專家,通過反復試驗建立了一套水肥管理系統,將玫瑰花生產留下的殘枝敗葉進行粉碎和生物發酵,為花卉生長提供養分,不僅降低了污染,還實現了肥水循環利用。
只有堅持綠色低碳,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張良花卉專業合作社,近年來,晉寧區加大整治農業污染力度,不僅種出更多美麗花卉,也讓種花的土地越來越美。
晉寧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晉寧區已推廣應用花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3.5萬畝,應用“水肥一體化”和灌溉水循環利用技術累計達到7000畝,水循環率達77.2%,并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2274.3噸。
在晉寧區的農民田間管理(IPM)學校,農業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系統培訓和指導,幫助當地農民改變傳統種植習慣,減少了農藥、肥料的施用量。
晉寧區農業特色產業服務中心蔬菜花卉站站長王家德說:“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現在,區里農田面源污染輸出率大大降低。農產品上農藥殘留少了,農產品的品質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更強了。”
余熱回收污水處理
新能源汽車生產過程越來越環保
1月24日,重慶市兩江新區果園港,伴著汽笛的轟鳴,一趟滿載著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等產品的中歐班列由此出發,發往歐洲。作為重慶新能源汽車出口海外的重要通道,即便是春節期間,果園港的中歐班列也沒有打烊,工作人員三班倒,全力保證本地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運輸需求。
重慶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產品邁進海外市場,中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得到海外用戶的認可。1月13日,重慶本地車企賽力斯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戰略車型SERES 5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成為2023年中國車企海外發布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車。賽力斯集團輪值董事長張正萍表示,汽車是一個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去到歐洲的產品,售價已經達到6萬歐元。SERES 5產品不光是在中國制造,品牌也是中國品牌。這款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歐洲,獲得了歐洲很多合作伙伴的認可,僅車展期間就與20余家合作伙伴完成簽約。
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的出海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出口量達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這一數字背后,是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各方面實力的總體提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一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96.9%,銷量同比增長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時,品牌競爭力也大幅提升,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中,我國占據3席;在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我國占據6席。
亮眼的成績源自新能源汽車企業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在中國一汽紅旗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基地——繁榮工廠,白色的工業機器人揮舞著巨型機械臂在流水線上忙碌著,數萬臺設備實時在線。抓取、切割、焊接、組裝……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快速有序,一氣呵成,無需人為干涉。同時,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都匯入統一的數據中臺,可以隨時調取,每一個生產細節都盡在掌握,為管理者提供參考。一汽紅旗繁榮工廠是一汽集團打造的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廠,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在這里云集,實現了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的顯著突破。
新能源汽車本身是汽車產業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僅產品要綠色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也全面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光伏發電、余熱回收、污水處理等綠色低碳技術,實現了工廠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減排。
繁榮工廠建設項目負責人介紹,工廠運用干式漆霧過濾裝置,可將空氣中的雜質過濾到0.1毫克/立方米以下,并再次送入空調系統循環利用,可以使能耗降低50%。通過集成光伏發電和梯次電池技術,則能每年節約標準煤9.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7萬噸、二氧化硫864噸。從可再生能源使用、環保工藝應用及污染末端治理等環節入手,繁榮工廠實現了廠區內全生命周期的節能降碳。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也在逐步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個、換電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電樁259.3萬個、換電站675座。同時我國已累計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超過1萬個,基本實現就近回收,為整個產業發展再添一抹綠色。
屋頂上有了發電站
光伏產業助力城市低碳發展
江蘇省常州市,豪爵鈴木摩托車有限公司的車間內,生產正在忙碌進行。車間外,一塊塊藍色的光伏板覆蓋了廠區的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通過這些光伏板,清潔的太陽能轉化成電能,源源不斷為企業生產提供動力。
在常州,這樣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并不少見。近年來,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常州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一方面大力推進光伏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持續發展光伏產業,構建出一條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條,集聚了一大批龍頭企業。2022年,常州市光伏產業91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065億元,同比增長29.2%,電池組件產能達31.7GW,約占全國十分之一。
新北區是常州市主要的光伏生產基地,在位于新北區光伏產業園區內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光能)M3車間內,產線上正在生產出口海外的主力產品210光伏組件。由于來自海外的訂單需求旺盛且急迫,春節至今,天合光能生產車間也沒有停工,一個個組件經過自動玻璃上料、高速智能串焊等工序生產下線,裝箱運出。據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介紹,這種新組件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發電量四大核心優勢,為全球度電光伏成本降低打開了嶄新通道。
天合光能1997年在常州創立,主要生產光伏組件、太陽能電池板等。早期,我國光伏產業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上不去,低端產品過剩。天合光能卻走了另外一條路:通過獲批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持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在電池硅片等核心零部件上下功夫,先后25次在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上創造和刷新世界紀錄。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清潔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是必然趨勢。高紀凡說,20年前,家用光伏還不是很普遍,當時他就曾設想將光伏和屋頂結合,讓每一座房子都變成一個電站。他自己做過一個粗略的估算,如果國內所有的家庭、工廠、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的屋頂全部裝上分布式光伏,一年的發電量可以達到6萬億度電。2017年,天合光能啟動“百萬光伏屋頂計劃”,為全國不少地區提供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產品。
今年年初,《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正式出臺,其中提到加快公共機構光伏應用。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如今,不僅是屋頂光伏,許多太陽能產品已經在常州的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公交車、光伏發電停車棚、漁光互補光伏養殖場……讓城市發展更加綠色低碳。
就拿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的嘉澤加油站來說,作為全國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加油站頂棚和屋頂共安裝有400塊光伏組件,最大功率160千瓦,一年光伏發電量最大可達14.7萬千瓦時,除了滿足站內自身用電需求外,還能富余一部分電能以供上網,全年減排二氧化碳量最多可達到105.6噸。(本報記者 王雅婧)
- 2023-02-06以鐵的紀律打造忠誠干凈擔當鐵軍
- 2023-02-06知責于心 擔責于身 履責于行
- 2023-02-06新時代新征程 | 嚴查鄉村振興領域作風問題
- 2023-02-06深學習 實調研 抓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