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連山腹地草原風光。陳禮 攝
山頂云霧縹緲,山間層林盡染,山腳草原金黃。深秋時節,巍巍祁連山秋色斑斕,宛如畫卷。
10月17日清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康樂鎮生態管護總站的護林員蘭斌已經和同事們在草原達坂上攀行了近1個小時。從向陽臺到樺木溝,這段路距離不長,卻異常崎嶇,往返一趟需要近8個小時。
草尖上的露水打濕了褲腳。趁著休息,蘭斌站在坡頂極目遠眺。晨霧在朝陽照射下蒸騰翻滾,退向后山,陽光灑向遠處的草場,小時候在草原上生活、放牧的回憶逐漸清晰,從前的“滿目瘡痍”已成過往,草原真的變回了最初的模樣……
2017年9月,住在祁連山腹地德合隆村的蘭斌一家,與村里70多戶牧民一起告別了逐水而居、轉場放牧的游牧生活。
那時的祁連山“生病了”,早已不是蘭斌心中草原的樣子——過度放牧、規模性礦山開采給祁連山帶來了嚴重破壞,草原退化、物種消減,草地里野兔難尋,土撥鼠消失了蹤跡,雪豹、雄鷹成為遙遠的傳說……
2017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
坐落在祁連山、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張掖市,緊盯突出問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舉全市之力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修復治理。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179項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整治,保護區內117項探采礦項目全部關停退出并完成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旅游設施項目和水電站分類退出工作全部完成,保護區核心區所有農牧民搬遷安置,“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開展林業草原碳匯交易……當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明顯成效。
蘭斌等牧民的搬遷,正是修復治理工作中的一環。他們也親眼見證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蝶變。
從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搬出后,馬萬錄成了肅南縣酥油口資源管護站生態管護員。在他眼中,肅南縣凱博煤礦生態恢復治理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黑黝黝的礦洞,現在已經沒有了。回填修復后,這里再也看不出探采礦的痕跡,堆渣場上樹木茂盛。”
由亂到治,祁連山生態保護大見成效。在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一個個“綠色夢想”成為現實,壯美祁連山再現滿目蒼翠。
“當前,張掖市已經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等重大項目建設,完成營造林241萬畝,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692萬畝;市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前列,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穩定……2019年,張掖市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提起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該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建平如數家珍。
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當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擔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現實,“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得到生動詮釋。
原來居住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農牧民搬遷后,如何保障他們的收入,有效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張掖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挑選一批符合條件的青壯年為生態護林員,擔負環境日常巡護和森林防火的責任。
蘭斌負責的巡護轄區,仍然是自家當初的那片草場。在5年的巡護工作中,蘭斌親眼看到草原植被逐漸恢復,雪豹、雄鷹、赤狐、土撥鼠重現蹤跡。
從依賴草原放牧為生,到保護草原成為使命,蘭斌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護林員工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金以及打零工的收入加起來,家里的收入一年超過十萬元。”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在蘭斌的家鄉,還有更多搬遷出來的牧民選擇從事生態旅游業,在發展中保護草原,在保護中發展產業。
“夢中的草原又回來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令蘭斌精神振奮,“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樣下去,相信祁連山的草原一定會越來越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初英杰)
- 2022-10-16甘肅省紀委監委2022年內部督察工作啟動
- 2022-10-16書寫追趕發展的硬核監督答卷——記“全省紀檢監察系統先進集體”臨洮縣紀委監委
- 2022-10-16派駐省審計廳紀檢監察組:嚴防審計問題整改“虎頭蛇尾”
- 2022-10-16見證新時代 | 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