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秋,風吹麥浪,祁連山下谷穗青黃,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的玉米制種試驗基地,即將成熟的玉米種苗已有兩米多高,一幅豐收在即的美好景象。
獨特的氣候、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持,使張掖成為我國制種重要基地,其中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位居全國前列。但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向制種企業亂攤派亂收費現象,影響了制種業健康發展。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甘肅省紀委監委強化政治監督,去年專門出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監督的意見,要求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圍繞種業市場監管情況、優質制種產業發展保護工作等方面監督重點,細化監督任務,建立監督臺賬,分步驟、有計劃地加強對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監督。
省紀委監委派駐省農業農村廳紀檢監察組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作為政治監督重點內容,發揮近距離、全天候優勢,督促省農業農村廳報請省委省政府印發《甘肅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及時制定玉米、馬鈴薯、特色種業等5個分產業方案,為推動我省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提供路線圖、任務書。同時,聚焦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與監督檢查,深入張掖、金昌、武威等地實地查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調度、資金保障、宣傳引導等情況。目前,已完成87個縣市區農作物面上普查任務和12個重點縣區系統檢查工作。
為監督推動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年初,張掖市紀委監委采取“室組地”聯動方式,成立4個監督檢查組,深入甘州、臨澤、高臺3個縣區,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重點聚焦玉米制種領域是否存在權錢交易、亂攤派亂收費、服務費管理使用不規范、勞務費發放不合規,以及利用違紀違法手段撬搶基地、獲取不正當利益等5個方面的問題,開展明察暗訪,共發現問題94個,其中問題線索19條。
“經初步核查,去年,甘州區和臨澤縣部分制種大村,除按規定向企業收取每畝50元的基地服務費外,還通過簽訂附加協議或口頭協商的方式,向制種企業收取每畝20元至150元不等的基地建設費、土地污染治理費、電力配套設施費、公益活動贊助款、疫情防控捐助費等費用。”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胡海說,這些額外的費用對企業帶來了較重的負擔。
在此基礎上,圍繞種質安全保障工作,今年3月,張掖市紀委監委在全市啟動以“玉米制種基地勞務費管理混亂問題治理”為主要內容之一的“三治理一掛牌”專項行動,緊盯玉米制種各環節跟進監督,計劃用7個月時間,著力糾治玉米制種款項管理使用不規范、亂收費亂攤派、違規接受宴請、簽訂虛假合同等突出問題。
“我們把專項行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作為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的有力抓手,通過對2019年以來種子管理部門、鄉鎮、村社勞務費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專項治理,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提升群眾種植積極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崔錦云表示。
對受理、排查、移交特別是掛牌督辦的問題線索,市紀委監委建立臺賬、定期匯總、跟蹤辦理、深挖細查、限時辦結。目前,75個面上共性問題已整改完畢,掛牌督辦的19件問題線索辦結17件,立案2件2人,給予政務處分1人,組織處理22人。
各地也結合實際,以有力有效監督護航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酒泉市肅州區紀委監委派駐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深入區種子產業服務站、敦煌種業先鋒公司及玉米分公司開展監督檢查,并對全區2021年玉米制種產業相關的25起線索辦理情況現場督促。對監督檢查發現的種子企業因資金短缺,建設周期較長,銀行貸款門檻高,社會關注度較低,種業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白銀市平川區紀委監委積極向相關部門單位反饋,督促行業部門積極籌措資金,強化種子生產基地補助,實施種子公司改擴建獎勵資金補助、種子生產信貸貼息補助等政策落地落實,助推全區種業不斷發展。張掖市臨澤縣紀委監委建立“紀檢監察室+派駐紀檢監察組+鎮紀委+行業部門單位”聯合監督檢查的工作機制,并向縣農業農村局下發《督辦函》,對玉米制種基地勞務費管理混亂等問題重點督辦。
甘肅德光農業有限公司是張掖市甘州區制種產業龍頭企業,玉米制種面積達3.19萬畝。“今年除規定的基地服務費以外,再沒有別的費用了,企業可以輕裝上陣,一心一意搞發展了。”對于這一改變,甘肅德光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會文很滿意。
“成本支出少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費用用于研發優良品種。”作為張掖市唯一的制種企業上市公司,甘肅華瑞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旭東說。
“黨的政策好,今年市場行情也好,畝產值按3900元算的話,今年光這一片地的收入就能有幾萬元哩!”望著眼前茁壯的玉米種苗,五個墩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宏高興地掰著手指頭盤算著今年的好收成。(王衡 張莉)
- 2022-08-22廣安觀潮|黨始終在人民群眾身邊
- 2022-08-22督促保供水保秋糧保民生
- 2022-08-22精準打板子 把脈開方子
- 2022-08-22撂荒地種出致富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