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創新動力澎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持續展現強勁動力。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復雜局面,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認識內外環境新的重大變化和面臨的風險挑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中國經濟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歷史主動。
理念引領:“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潮頭掌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
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主持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研究討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復雜局面,作出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大決策;
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針對新時代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深遠謀劃,不斷解決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辦”的問題,形成習近平經濟思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突破、新發展。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
一域之變,可見全局。
四川宜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卻一度環境臟亂、河水黑臭,許多化工廠在江邊生產,污水不經處理直接入江。
“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三次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深刻闡釋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辯證關系和戰略考量。
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宜賓市啟動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對“三江六岸”進行生態修復,一條192公里的城市生態長廊徐徐鋪陳延展,成為長江上游一條美麗的“綠飄帶”。
庭院經濟、綠色能源、生態旅游……居住在長江邊上的群眾發現生態更美了,腰包也更鼓了。共抓大保護不僅沒有影響發展速度,還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
觀念一轉天地寬。
“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立足提高質量和效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洞察時代風云,把握時代脈搏,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諸多領域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數據是生動注腳。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考驗,中國經濟展現出十足的韌性。2020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22年上半年,面對國際環境復雜演變、國內疫情沖擊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穩中求進,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5%。
“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樣概括新時代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攻堅:“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一個瞄準高新技術發展設立的園區,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前往考察。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他勉勵大家,“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里,語重心長地對企業負責人說,“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須依靠創新。”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這里,強調的還是“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經過改革開放長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以粗放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模式弊端越來越明顯,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支撐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尤其在部分高精尖技術領域被“卡了脖子”。
2016年4月,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一個生動的比方,提醒“卡脖子”的風險:“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尋找新的發展動力源。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指引下,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我國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新進展,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
小到一間車間一家工廠,大到一個省一個行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脫胎換骨”式變革的例子在神州大地不斷涌現。
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的研發資產已接近2.8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4.2%;創新指數排名升至全球第12位,進入到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由數量規模向質量規模轉變階段。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勇于攻堅克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
針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問題,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針對資本野蠻生長問題,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針對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問題,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一塊塊發展短板被補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持續澎湃。
把握大勢、搶占先機,正視問題、迎難而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格局重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3740米海岸線,11個泊位,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碼頭一派繁忙景象。
而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襲,海外訂單驟降,不少地方停工停產,舟山港一度靜了下來……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調研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情況。他勉勵大家,“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一個多星期后,北京,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
“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努力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我們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繼續擴大開放”……
無論是國內考察座談,還是出席國際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闡述和部署,新的發展圖景正加快繪就。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一方面加強需求端管理,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全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廣交會、消博會、服貿會、進博會等國際經貿盛會如期舉行,高質量高標準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指出,“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循環。”
一場“補鏈強鏈”行動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組織對制造業產業鏈進行全面系統梳理,找準薄弱環節和風險點;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補齊關系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短板……
2022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通脹預期高企的情況下,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19.8萬億元,同比增長9.4%,外貿進出口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供了重要基礎,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戰略自信,彰顯勇毅前行的強大底氣和定力。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
小小一粒種子,讓總書記始終牽掛在心。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2022年4月,正在海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第一站就來到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再次指明種子之于中國飯碗、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
種子安則糧食安,糧食安則天下安。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牢記重托,以創新模式推動技術攻關。”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介紹,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正在與國內種業的龍頭企業合作,共同探索企業“揭榜掛帥”的創新之路:面向全國公開發布技術需求榜單,吸引40余家科研單位應征揭榜,開展76個科研項目攻關,聚合300多名全國科研人員在海南開展科研活動,集中力量打贏種業保衛戰。
糧食安全如此,其他方面的安全也是如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認識內外環境新的重大變化和面臨的風險挑戰,把保證國家安全作為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全黨統籌發展和安全,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反復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嚴峻挑戰,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體系防控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未雨綢繆,功不唐捐。
觀察中國經濟,要堅持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既看當前之“形”,也看長遠之“勢”。縱觀國內,發展改革任務依然繁重,放眼全球,新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引領,堅持好必由之路,利用好戰略有利條件,我們就能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就一定能持續揚帆遠航、行穩致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毛翔)
- 2022-07-20總書記講過的黨史故事 | 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地方
- 2022-07-19檢察機關持續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 2021年主動記錄報告有關事項16.2萬件
- 2022-07-192018年以來受理各級監委移送職務犯罪近9萬
- 2022-07-19深挖圈海占地背后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