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美麗中國邁出重大步伐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宜賓市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江口,眺望三江交匯處,了解長江流域生態修復保護情況。
宜賓,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自雪域高原奔騰而下的金沙江與穿成都平原蜿蜒而來的岷江在此匯流,長江始稱“長江”。駐足三江口,遠山滴翠,江水滔滔,中華民族母親河舊貌新顏、生機盎然。
為了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作為長江上游城市,宜賓市也曾面臨化工圍江、污染繞城的問題,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宜賓市不斷強化上游擔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如今的三江口核心區總面積約73.3公頃,已然成為當地居民親水、游憩的文化休閑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天高氣爽的清晨,6時許,環保志愿者鄒毅又一次走上北京市建國路的人行天橋,拿出手機對準天空,按下快門。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013年1月,北京持續霧霾,局部地區PM2.5接近1000。也是從這個月開始,鄒毅堅持拍攝北京的天空,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這些照片沒有高超的拍攝技巧,單獨看來只是普通的天空照片。
3000多張照片在這個“拍藍天的人”微博上每日一更,9年來景物幾乎不變,天空顏色的變化越來越明顯——藍天明顯多了。
2013年至2020年,北京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和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在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各個領域尋找減排空間,一微克一微克摳。
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在鄒毅去年的拼圖里,藍色成了主角。“我的初衷是記錄霧霾,現在霧霾越來越少了。我的記錄也隨之變化,現在更多是在記錄生態環境的改善。”鄒毅說,“記錄更多的藍天。”
《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21年)》顯示,2021年全國平均霾日數21.3天,較2016年減少16.6天。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我國大氣環境持續改善。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根本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
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中心,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10個大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曾經的余村,“采石經濟”鼓了腰包,污染卻嚴重到不能開窗。痛定思痛,余村毅然關停了每年能帶來300萬元效益的石灰巖礦和水泥廠。
“礦山和廠子關停后,山開始綠了,水也變清了,但村民的收入和集體經濟收入降到了最低點。村民開始議論紛紛,甚至有人當面指著我的鼻子罵罵咧咧。”時任余村黨支部書記的鮑新民說。
2005年夏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考察,為舉棋不定的小村莊一錘定音。“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樸素的真理,往往擁有引領發展的巨大力量。
走進現在的余村,綠樹掩映、屋舍儼然,遠處群山蒼翠、竹海連綿,如一道道秀麗的屏風,將小山村呵護在中間。村民靠“賣風景”過上紅火的好日子,這個山清水秀的生態村成為鄉村振興的“余村”樣本。
浙北山村、秦嶺深處、長江岸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所到之處始終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有力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960多萬平方公里舒展綠色發展的畫卷,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故事正不斷上演——
小木耳,大產業。在秦巴山區,依靠青山綠水,過去的山窩窩現在變成了“金窩窩”。從木耳到魔芋,從黑米到核桃,從茶葉到中藥,通過專業科學的生產和系統高效的市場運營,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產業也越來越多。人們護住了綿綿青山,也迎來了脫貧致富的紅火日子。
未建城、先種綠。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靠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隨著2017年第一棵帶著二維碼的樹苗種下,現已累計完成約45.4萬畝綠化苗木種植,令人向往的未來城市圖景愈發清晰:藍綠空間占比70%,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
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周邊群眾從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中獲益,逐步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指明出路;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把大自然當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強調“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等方面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用新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是掠奪自然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緣木求魚”。
曾幾何時,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為了挽救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2021年1月1日零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計劃全面啟動。11.1萬艘漁船、23.1萬漁民退捕上岸,開始了“人退魚進”的歷史轉折。
在江西省湖口縣,曾經的“捕魚人”舒銀安變身“護魚員”,協助漁政開展長江、鄱陽湖水生態保護。“政府幫我買了社保,每月能掙3000元,不在錢多錢少,保護長江是為了子孫后代。”
捕了40多年魚,舒銀安眼看著長江鰣魚、河鲀魚都沒了,一些現代化機械捕撈連魚苗都不放過。“要是魚都沒了,哪里還會有漁民?”在漁船上出生、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的舒銀安收起漁網,報名參加了江豚協助巡護隊。
天剛蒙蒙亮,舒銀安和隊友登上巡護船,穿上救生衣,伴隨著“突突突”的馬達聲,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
“快看,那里有江豚。”當巡護船行駛到長江與八里江交匯處,兩頭江豚在江面上跳了起來。舒銀安拿出手機打開江豚管家軟件,拍攝留取資料。
江豚被稱為“長江的微笑”,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指標生物。十年禁漁后,江豚這一瀕危物種在長江流域頻頻出沒。“以前漁網一撒下去,江豚跑得遠遠的,現在江豚都敢靠到巡護船邊,好像知道是來保護它們的。”舒銀安說。
從實踐中萌發并不斷發展豐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指引,還跨越山和海,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有中國承諾,更有中國擔當、中國行動。
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1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有序開工建設。
“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微光火炬、氫能大巴、綠電供應、二維碼樹,綠色低碳是北京冬奧會一大亮點,不僅成為美麗中國靚麗底色的實踐典范,也留下了豐富、寶貴的可持續性奧運遺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中國已經確定時間表: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周振華)
- 2022-07-04幽:從距離的角度上說,“幽”就是遠處
- 2022-07-01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開辟百年大黨自我革命新境界
- 2022-07-01全面從嚴治黨勇毅前行成就輝煌
- 2022-07-01全省紀檢監察機關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監督工作視頻會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