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小時候,認了不多幾個字以后,就喜歡悄悄學幾個筆劃繁多的字向同伴們炫耀,“爨(cuàn) ”就是其中之一。后來才知道,人們還給它編過一個順口溜:“興字頭,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燒”。
《說文解字》:“爨,齊謂之炊爨。”意思是,齊人把燒火做飯叫做“爨”。“爨”字的結構,從上到下可以分為四節:最上面一節,像雙手捧著炊具放在灶臺上;禿寶蓋為第二節,像灶口;“林”與“大”的組合為第三節,表示雙手拿著柴火推入灶口之內;最下面一節,火已經在灶腔內燃燒起來了。整個過程,就像做飯時,在灶臺前后的動作流程。由此,似乎也看到了室內之熱氣縈繞,室外之炊煙裊裊。
《詩經》有一首《楚茨》,其中有一句“執爨踖(jí)踖,為俎(zǔ)孔碩。”此篇歸入“小雅”,是一首周王祭祖祀神的樂歌,這一句描寫祭典之盛。大意是: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周王祭祀之詞,一定是用字莊嚴,造句典雅。所以,許慎認為“爨”是齊地方言,可能并不準確。
“爨”字的筆劃多,暴露的信息也多,所以字義單純,意思都寫在自己的臉上。張籍《哭于鵠》“耕者廢其耜,爨者絕其薪”,白居易《歲暮》“晨炊廩有米,夕爨廚有薪”,皮日休《貧居秋日》“貧家煙爨稀,灶底陰蟲語”,要說什么,一目了然。
孫過庭《書譜》是書論之圭臬,也是草書之典范。其中有一個詞叫“奇音在爨”,意思是做琴的材料被焚燒,用來比喻不識良材。這個“爨”字的草法,上下勾連,左右穿插,大環大繞,一般人絕對認不出那是個“爨”字。說到書法,不得不提及“二爨”,大爨者《爨龍顏碑》,小爨者《爨寶子碑》。“二爨”書法似隸似楷,非隸非楷,拙勁十足,也趣味十足,“爨”字的寫法也與眾不同。而這,恰恰就是孫過庭草書“爨”字的依據。(尚之)
- 2022-06-14畫:如果我們向往風景如畫,就應該珍愛青山綠水
- 2022-06-13胖:打腫臉充胖子,撐不了多長時間
- 2022-06-09蠢:有自作聰明的人,也有自作愚蠢的人
- 2022-06-08緣:其實就是有心,就是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