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各地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南昌高新區的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穩步加快生產進度,不少企業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圖為位于南昌高新區的一家通信企業,工作人員在生產線工作。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高質量發展大勢未變。”5月16日,在2022年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這樣總結近期國民經濟運行特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受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沖擊明顯的超預期影響,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看待當前的經濟表現,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運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堅持從世界看中國、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既要看到經濟數據“形的波動”,又要看到發展全局“勢仍向好”,增強完成全年經濟工作目標任務的信心。
前4月多項經濟指標增勢較好,新興動能不斷成長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
發布數據顯示,前4月,多項經濟指標的增勢處于較好水平。在工業生產方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保持較快水平。現代服務業的增勢也較好,全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指數分別增長13.9%、4.8%。
消費、投資和出口被形象地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今年前4月,在社會消費方面,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和網上零售持續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總體規模擴大,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125799億元,同比增長7.9%。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沖擊下,轉型升級態勢未變,新動能繼續成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韌性彰顯。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好,4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好于全部工業。前4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2%,好于全部投資。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數字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太陽能電池等綠色智能產品較快增長。
“面對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努力克服疫情沖擊影響,基礎產業支撐有力,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市場價格總體平穩,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新興動能不斷成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付凌暉說。
疫情沖擊帶來短期變化,經濟企穩回升韌性強勁
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1%……從發布會公布數據看,疫情對4月份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沖擊。
分析4月份部分下滑的經濟數據,付凌暉指出,“這些都是由于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變化,都是階段性和外在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變,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變。”
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擁有強大發展韌性和旺盛市場活力的中國經濟,有底氣實現逐步企穩回升、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14萬億元,總量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抗風險沖擊韌性強。從全國看,4月份的主要生產需求指標總量規模依然可觀,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萬億元,鋼材產量1.1億噸,原煤產量達到3.6億噸。從1-4月份累計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仍然保持增長。
因為糧食和能源等基礎產業的有力支撐,我國供給保障能力強大。從農業看,隨著各地加大農業生產支持力度,目前冬小麥的苗情繼續轉好,春播備播進展順利,進度快于去年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睿娟分析稱,近年來通過落實耕地保護建設等硬措施,以及育種技術等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得到有力保障,有力穩定了宏觀經濟大盤。
從能源來看,增產保供持續加大,主要能源產品較快增長,如4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7%、4%和4.7%。從基礎工業看,主要行業持續增長,供給保持穩定。
今年一季度,對全國近11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對各項優惠政策的滿意度環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對減稅降費政策的滿意度超過了85%。
“放水養魚”、“水深魚歸”。今年以來,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有效實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落實各項政策舉措,效果不斷顯現。
“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現,國民經濟有望企穩回升。”付凌暉說,現在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擴大內需、助企紓困、保供穩價、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顯效,5月份經濟運行有望得到改善。
充分利用穩定增長有利條件,努力實現全年發展預期目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我國全年GDP增速目標確定在5.5%左右。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以及超預期因素影響下,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面臨較大挑戰。
“困難都是短期的、暫時的,從全年發展來看,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還有不少有利條件。”付凌暉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效果逐步顯現,投資穩增長作用將繼續發揮,消費有望逐步恢復,出口雖然面臨一定壓力,但是持續增長有利條件仍然較多。
“下半年我國經濟將明顯好于上半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盛松成分析認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行實際上好于預期,但是疫情的反復給經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一影響將主要體現在二季度經濟數據上。他預計,在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地區,政策會提前發力;在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到5月下旬至6月也會有改觀。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是有效抓手。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力度加大,綜合使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困難行業和重點領域扶持,效果不斷顯現。付凌暉透露,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有關方面在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將會進一步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從疫情后武漢2021年的經濟復蘇情況看,工業生產和投資在復工復產后出現“V型”反彈,但消費恢復較慢,約持續一年才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消費仍是經濟恢復的薄弱環節。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拉動中國經濟最大的“牛鼻子”就是居民消費,要發揮好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發消費券對短期拉動消費立竿見影。實證研究發現,發放消費券后中小微企業和小微企業營收分別提高了28.17%和26.99%,在住宿餐飲業中的帶動效果尤為明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李天一長期關注中小微企業,她建議,應繼續加大擴內需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政策來刺激內需,進而帶動生產端的復蘇。(本報記者 段相宇 黃秋霞)
- 2022-05-17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丨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更多公平正義
- 2022-05-17紀稅協作走訪企業查擺問題 保障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實
- 2022-05-13人生萬事須自為 跬步江山即寥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