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有飯吃,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能吃飯,有時也是生存能力的一種體現。
農村人常說:有飯吃的人能吃飯,能吃飯的人有飯吃。沒飯吃,就沒力氣種地;沒力氣種地,就沒飯吃。倒過來說也一樣:能吃飯,才有力氣種地;有力氣種地,才有飯吃。
所以,飯量問題也不僅僅是食欲的問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多次受到秦兵的攻擊,趙王想重新起用廉頗,廉頗也想為趙國盡力。趙王于是派使者去探望廉頗,看看廉頗還能不能帶兵。使者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廉頗以能吃證明自己可用,可謂用心良苦,但也是簡單有效。只是因為小人從中作梗,使者還報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而未能如愿。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收尾,表現了詞人壯志未酬,而又無可奈何的悲憤心情。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司馬懿此說,絕不僅僅是詛咒。使者將此反饋給諸葛亮時,他自己也說“彼深知我也”。飯量如何,確實是一個有著多重意義的判斷標準。不僅對老人和病人如此,對任何一個人也一樣。
《說文解字》:“飯,食也。”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卻把工作叫做“飯碗”。“飯碗”當然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碗里的飯一定不能是要來的。
吃得如何,決定著生活質量的高低。但一定要知道,“飯桶”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尚之)
相關新聞
- 2022-03-18中國紀檢監察學院舉行2022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
- 2022-03-18以過硬作風護航新征程
- 2022-03-18酒泉市農技中心正縣級干部閆海基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 2022-02-22律己以嚴廉為首 蓋尚德以求全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