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二人編了一本集子,叫《古文觀止》,時間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選文章220多篇,卻幾乎照顧到了各種體裁、各種風格,因選文精當,點評精到,流傳甚廣,影響甚遠。
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叔侄二人學歷都不高,而且有點死腦筋。雖然遍覽經(jīng)典,但或?qū)以嚥恢校蚬賵霾蝗耄缓迷O館授徒,《古文觀止》即其教材也。他們所看好的古文,與當時文風,特別是科場文樣并不接軌,這可能是他們沒有成為當時“風流人物”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他們“留名后世”的原因之一。
“古”與“今”相對。在一般認知中,可以贊之以“古”的東西,都與厚重、質(zhì)樸相關:不是不輕巧,而是其中沉淀了歷史的分量;不是不華麗,而是其中滲透了歲月的滄桑。
文如此,物亦如此。所謂古董,古跡,就是這樣。古磚古瓦,雖“不合時宜”,卻值得玩味;古香古色,雖“時過境遷”,卻動人心弦。
《說文解字》:“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在沒有文字之前,所謂“古”,就只能以口口相傳的時間來判斷。“十口”者,十口相傳也,即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現(xiàn)在很多人寫文章,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一種句式,或“古人說得好”,或“老話說得好”。所謂“古人說得好”,多指仍然留在書上的;所謂“老話說得好”,多指仍在民間流傳的。說得好,就是說得簡潔,說得實在,說得到位。
瓷有高古之謂,玉有高古之稱。“古”與時間密切相關。如果經(jīng)不起時間的錘煉,再逼真的東西,將來也不會成為文物。書法之高古,在于沉穩(wěn);詩詞之高古,在于端莊。“古”也與氣質(zhì)密切相關。如果缺少一種高貴的氣質(zhì),流量再多也只會曇花一現(xiàn)。
說古,就是要記得從前;道今,就是要知道一切都會成為從前。(尚之)
相關新聞
- 2022-03-08花:不是所有的花都好看,也不是所有的果實都好吃
- 2022-03-04《文物中的紅色基因》叢書出版 六百件珍貴文物詮釋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精神譜系
- 2022-03-04饞:嘴饞,不僅關乎“嘴”,還關乎“吃”
- 2022-03-03《習近平在上海》出版發(fā)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