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在《萊茵報》擔任編輯的青年馬克思發現一個“秘密”:作為“理性代表”的國家總是維護少數資本所有者的利益,卻不顧人民群眾的疾苦。這讓他深感痛苦和疑惑,由此開始了“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斗的一生”。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分析英德兩國的歷史差異,闡明無產階級將承擔消除市民社會異化、徹底實現社會解放的歷史重任。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完成《神圣家族》,他們在文中強調歷史是由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活動,明確指出,“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在他們看來,人民群眾“必然在歷史上有些什么作為”。
在數十年革命斗爭中,馬克思恩格斯從人民立場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指出從人的依賴關系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再到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即人逐步擺脫奴役,走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他們將現實的個人作為邏輯起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具備深刻的現實基礎,進而超越從前一切將人視作抽象存在的哲學,找到了徹底改變世界的力量。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指明了人類解放的方向,“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邏輯起點,更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契合點。馬克思主義就是以維護和捍衛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邏輯起點,這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社會的各領域、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社會歷史的各個維度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積極作為,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明確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這不僅是對百年黨史的凝練概括,更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崇高理論品格和價值情懷。
回望歷史,人民至上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所向,更是黨團結帶領中華民族創造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的力量之源。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必須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為人民行使權利奠定制度基礎,確保國家決策最大程度反映人民意見、體現人民訴求。要正確認識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關系,充分發揮黨領導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扎實保障。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牢牢植根人民,維護好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必須馳而不息向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亮劍,增強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公仆意識和奉獻意識,著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態,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員、干部務必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自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真正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造福人民。在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在發展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譬如,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提高公共服務共享水平;加快補齊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重點民生領域短板;堅持政策向農村、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弱勢群體傾斜,進一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陳海若)
相關新聞
- 2022-03-08習近平: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 2022-03-082022全國兩會
- 2022-03-04省物產集團公司紀委:一封家信助清廉
- 2022-03-04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中國式民主彰顯獨特優勢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