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的一天,馬克思的女兒問:“如何理解幸福?”馬克思簡單而明確地說:“斗爭就是幸福。”
馬克思始終站在革命斗爭最前沿,將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獻給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投身于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不息戰斗中。他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說:“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馬克思把對幸福的理解同“斗爭”聯系在一起,明確表達了自己的幸福觀和斗爭觀。
1842年,馬克思在《萊茵報》發表一系列文章,批判普魯士政府的反動統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剩余價值為中心,肯定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中的偉大歷史作用——這不僅是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而且是具有新生命力的階級反對腐朽落后上層建筑的階級的斗爭,必然要發展為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無產階級革命。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舊制度,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并建立自己的統治,為反對屈服和社會貧困、精神蛻化、政治依附等各種形式的奴役而斗爭。
馬克思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一位敢于斗爭的戰士。他無私地資助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親自參加并領導無產階級解放斗爭。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將倫敦設為臨時總委員會的駐在地。馬克思親自為第一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同時,他還堅決與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受資產階級影響、向資產階級妥協的蒲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等機會主義作斗爭,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引向革命正軌。
縱觀馬克思一生,“目標始終如一”,畢生“為大多數人的幸福”進行頑強斗爭,把“屈服”視為“不幸”。馬克思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人生道路,但他堅信,對于一個戰士來說,這又是一條幸福道路。恩格斯對馬克思的一生作出公正評價:“斗爭是他得心應手的事情。而他進行斗爭的熱烈、頑強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見的。”
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發展的。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精神底色,也是共產主義事業的生命力所在。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敢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這里包含著深刻道理。中國共產黨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奮斗歷程表明,只有不斷發揚斗爭精神、把握斗爭方向、講求斗爭藝術,才能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
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這就意味著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形勢和任務時刻提醒我們,必須發揚斗爭精神,激發頑強斗爭意志,未雨綢繆,迎接新時代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馬克思始終把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人生方向,從而能夠“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共產黨人,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的斗爭,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當前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期,更要順應形勢、把握機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始終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無論形勢如何變,都要保持戰略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發揚斗爭精神、鍛造斗爭本領,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內容,更是契合其理論邏輯、發展邏輯、現實邏輯的必然要求。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必須在斗爭中分析復雜交錯的具體情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須知,斗爭也要注意策略和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調整斗爭策略,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徐若菲)
- 2021-12-28甘肅一體推進“三不”護航國企發展
- 2021-12-28尹弘在甘肅省紀委監委干部會議上強調 強化政治錘煉擔好職責使命服務中心大局為加快推進全省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 2021-12-28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2021年度十大反腐熱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