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2021年經濟工作時指出,今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我國的宏觀調控有哪些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
記者: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
董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國經濟經受了幾次重大考驗。一是2012年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過去,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開始不斷顯現,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2015年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工業品出口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及時調整經濟工作思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二是世界經濟出現逆全球化潮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尤其是2018年起,美國悍然挑起經貿摩擦,全方位加強對中國的封鎖。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在斗爭中不斷成長。三是2020年全球范圍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經濟進入動蕩調整期,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疫情對中國的消費、投資、出口和民生等帶來重大挑戰,但中國經濟又一次展現了強大韌性,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在這一過程中,黨中央先后對經濟發展形勢作出重大判斷,有效引導了經濟工作的方向。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三期疊加”的判斷;2014年提出“新常態”,并分析了九個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引導各方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記者:“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如何理解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董煜:根據形勢變化,黨中央不斷調整和完善經濟工作思路,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科學把握“穩”和“進”的關系。穩中求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以貫之的工作總基調,歷次經濟工作會議都是在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不變的基本前提下,根據不同年度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工作的側重點。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就是為了給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根據形勢變化豐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其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在“十四五”時期明確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三是在政策架構上,逐步確立了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框架。這是在2013年提出的,經過幾次調整后,2019年確立為宏觀調控的政策框架。2021年進一步拓展為七個方面的政策方向,與年度任務的結合更加緊密。四是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不斷豐富完善,建立了綜合性的政策體系。宏觀調控的工具包,從過去的主要依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斷拓展延伸,形成了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圍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大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力度,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宏觀調控有哪些特點?
董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宏觀調控,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高難度的難題和挑戰,其經驗和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五條:
一是運用系統觀念,實現多目標動態平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物質和文化、發展和民生、資源和生態、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宏觀調控的著眼點在發生變化,不再為一時的GDP增速高低而焦慮,而是強調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的綜合協調機制,努力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二是把握力度和節奏感,實施精準調控。近年來的宏觀調控注重“穩”與“進”之間的辯證關系,確保每一個重大節點上都能看得準、抓得準。面對經濟中出現的壓力,保持戰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根據輕重緩急,在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的基礎上,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舉措。在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時,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三是處理好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兼顧當前和長遠。宏觀調控工作注重調研分析,及時發現經濟發展中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出臺“六穩”“六保”舉措,避免短期波動過大影響穩定。同時,注重面向長遠解決問題,以發展規劃為牽引,持之以恒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將年度、季度的短期目標,與五年規劃的中期目標和遠景展望的長期目標相結合,體現目標之間的銜接協調和統一,增強發展戰略的一致性。
四是以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潛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豐富宏觀調控工具和手段的過程就是深化治理領域改革的過程。通過改革轉變傳統的調控思維,將關鍵環節的改革與原有的經濟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是調控路徑的重大創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歷次會議研究的重大改革事項,很多都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對經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五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近年來,宏觀調控不斷強化風險意識,深入分析發展環境變化特別是輸入性風險的影響,重點研究匯率、影子銀行、價格、債務等風險,根據不同領域風險情況,采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辦法,集中力量、優先處理可能威脅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通過把住經濟金融安全關,有效維護了發展大局穩定。
記者:如何理解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應對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
董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黨中央已經對“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發展作出部署。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走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走更有效率的發展之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走更加公平的發展之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主動做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走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的指導思想,防范和化解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走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五個“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內容,提出了破解發展難題的思路和方案。當前,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系統總結經濟工作的經驗,敢于突破傳統西方經濟理論的窠臼,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出發,從全球化格局的變化出發,對經濟發展的模式及理論支撐進行深入研究。要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中國的經濟工作經驗,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發展之路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記者 楊雅玲 張東岳)
相關新聞
- 2021-12-16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習近平
- 2021-12-16習近平: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2021-12-14聚焦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對話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慶松
- 2021-12-14精準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 規范村級小微權力運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