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扶貧(民生)領域監督信息平臺中,匯聚了全縣17個部門的69項扶貧(民生)項目,已錄入信息900多萬條次,涉及資金40多億元。”渭源縣紀委監委信息中心負責人介紹。
除了各類各項到戶資金有了大數據平臺的監管,該縣各村集體資金、資源、資產也有了“管家”——“甘肅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已錄入全縣217個行政村的集體資金5145萬元、資產5.9億多元、集體土地總面積261.17萬畝,實現了農村“三資”監管標準化全覆蓋。
近年來,渭源縣充分發揮網絡大數據在惠農政策資金落實方面的優勢,依托甘肅省扶貧(民生)領域監督信息平臺和甘肅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將所有到村到戶惠農資金“曬”在網上,廣泛接受群眾監督。
“我查到農業農村局在2019年6月21日給我家發了13000元的養殖業獎補資金,可是我沒收到這個錢!”上灣鎮常家坪村賈維東在手機上指著“甘肅省扶貧(民生)領域監督信息平臺”向村監委會主任郭世新咨詢,在此之前,他已經摁下了數據旁邊的“舉報”按鈕。
“老賈,你說的這個獎補資金就是發給你家的那頭牛啊,牛收到了,也就相當于補助金到了!”郭世新給賈維東點開數據旁邊的政策說明,詳細解釋了一遍。
賈維東心理還是有點打鼓,直到看到縣農業農村局的回復后才放了心,“對著呢,13000元我早就享受了,多虧了這個平臺和工作人員的耐心解釋!”
自2019年7月甘肅省扶貧(民生)領域監督信息平臺正式上線以來,該縣共在此平臺受理各類舉報127件,已處理完成120件。
“我們還可以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中看到工作中政策宣傳不到位、信息錄入不精準等問題和不足,在方便群眾查詢監督的同時,也推動了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以來,縣紀委監委、縣農業農村局通過清產核資、委托代理、建立臺賬、創新機制,全面開展全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工作,將全縣217個村的“三資”全部錄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中,全面摸清了村級“三資”家底,形成了科學規范、全程監管、全面運轉的良好局面。
此外,全縣還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源、資產和經濟合同管理臺賬,共清理出301項村集體扶貧資產項目,頒發了144本扶貧資產產權證,進一步實現了“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各鄉鎮、各村都有一個平臺固定登錄賬號,具體由各鄉鎮確定專人日常維護,我們對他們的資金收支使用情況可以全程監管。”縣農經站業務人員介紹,針對村級集體資金管理中存在的亂開賬戶、坐收坐支,違規挪用、虛報冒領,內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力、財務不公開等突出問題,縣農業農村局通過推進會計委托代理,進一步加強集體資金管理。
會計公司在建立規范村級財務審批制度的同時,對各村組織對外投資項目、工程招投標、大額支出和重大資產處置過程中是否經過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情況進行審查,堅決杜絕半公開、假公開等現象,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我們通過登錄這個平臺,不但村里每筆集體資金的來源、金額都一清二楚,并且村里支出的每筆資金和結余的資金也很清楚。我們每支出一筆資金,鎮上工作人員都會錄入平臺中,既專業規范又快捷方便。”慶坪鎮樊家屲村文書康新亞說。
“事前,每干一件事需要村集體資金支持的,我們都會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向群眾公開公示;事中,又有全體村民和村監委會主任、村級廉政義務監督員的全程監督;事后,我們嚴格按照要求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報賬,到年底還會將全年村級集體資金使用情況公開公示。”樊家屲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剛說。
現在,村級集體資金使用不僅僅是村干部說了算,通過多方面的監督監管,保證每一筆錢都能用到實處、用個明白。(供稿 惠施賢 焦成海 編輯 張莉)
相關新聞
- 2020-11-10甘肅檢察機關依法對李彥龍決定逮捕
- 2020-11-10甘肅檢察機關依法對嚴志堅決定逮捕
- 2020-11-10甘肅檢察機關依對席飛躍決定逮捕
- 2020-11-10甘肅檢察機關依法對胥波決定逮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