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僅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成為擺脫貧困、逐步致富奔小康的創新舉措。過去,人們一度認為貧困地區發展落后,資源匱乏、環境惡劣、區位偏遠,很難找到致富途徑。然而,隨著發展理念轉變,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認識到,對貧困地區來說,生態環境本身就是重要資源,就是寶貴的生產要素。
以“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陜西平利縣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為例,由當年鄉辦茶場牽頭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形成目前“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帶動100多戶貧困戶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F在的茶園正朝著生態茶園方向發展,循環利用落葉作為有機肥,既能保護當地生態,又能為老百姓帶來收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我國,森林草原區、生態脆弱區、深度貧困等地區高度耦合,這些地區不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生態扶貧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生態扶貧、退耕還林還草等,我國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特別是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的要求,廣大貧困地區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注重挖掘生態優勢,探索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的精準扶貧新路,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都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中央層面共安排貧困地區林草資金1500多億元,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全部安排給貧困地區,重點地區貧困戶戶均獲得財產性收入9000元。中央資金還累計安排140億元在貧困地區選聘1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
幾年來,通過這些扎實的生態扶貧舉措,不僅提高了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也推動織密生態環境保護網。中西部22個省區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26萬億元,生態扶貧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過4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在已脫貧地區和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等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還必須在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比如,通過成立合作社,鼓勵村民入股分紅;動員貧困戶參與造林,按比例分享工程價款;選派科技專家、特派員,對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等多樣化方式,既讓群眾從生態扶貧中受益,而且確保這種受益穩定且持久。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兩者統一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貧困地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突破眼前利益、短期利益的局限,充分依托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寓脫貧攻堅于生態建設之中,就一定能不斷探索開拓生態扶貧的新路。(尉承棟)
相關新聞
- 2020-05-14【廣安觀潮】防控這根弦千萬不能松
- 2020-05-11【廣安觀潮】減數量 提質效
- 2020-04-30【廣安觀潮】謊言背后的居心
- 2020-03-24【廣安觀潮】越是接近勝利越要壓實責任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