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延陵卓子乘坐著高大鮮麗的馬車,馬前面有鉤勒,后面有鞭刺。馬要往前走,鉤勒就會阻止它,想要后退鞭刺就會刺它,于是馬只好斜著跑。造父路過時看見此場景,忍不住為馬哭泣,說:“古代管理民眾也是這樣的。獎賞是用來勉勵立功的,但毀謗也夾雜在里面;刑罰是用來禁止犯罪的,但是贊美卻也夾雜在里面,人們只好呆著不動,不知所措,這也是圣人為之哭泣的原因。”
【小識】
進退維谷
《詩經(jīng)•大雅•桑柔》中提到:“人亦有言,進退維谷。”這句話是說無論是退還是進,都處于困境之中。詩句言簡意賅,卻極富哲理。韓非筆下也有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寓言。
造父據(jù)說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說是西周時期的人,曾給周穆王駕車西巡),非常善于駕馭車馬,是個天下聞名的“老司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說》:“造父御四馬,馳驟周旋而恣欲于馬。”可見其技藝之高超。他有一次見到延陵卓子乘車,駕車的馬是“蒼龍?zhí)粑?rdquo;,高大神俊,毛色華麗。可是延陵卓子馭馬卻很奇怪:馬的前后布滿了機關(guān)暗刺,使其進退不得,無法自由行走,只好斜著跑。延陵卓子的意圖,大概是要求馬匹步履整齊、行動統(tǒng)一,所以就想出了這么個餿主意。這樣的車馬,即便是讓造父來駕馭,也沒有辦法行走,因為前后、進退的要求都是矛盾的。所以造父也忍不住為之哭泣,并由此感嘆:“古之治人亦然矣。夫賞所以勸之,而毀存焉;罰所以禁之,而譽加焉。民中立而不知所由,此亦圣人之所為泣也。”
這就是韓非的“造父泣馬”。表面上是同情馬的遭遇,實則是說明君主治理國家時存在的問題。民眾之所以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說到底,還是由于法令的無所適從,換句話說,就是君主的“不因事理”,以致于法令的自相矛盾。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明確賞罰制度的標準,做到賞罰分明。韓非在《飾邪》中說過:“賞罰敬信,民雖寡,強。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他還說:“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不畏。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都是在強調(diào)君主只有做到法令明確、賞罰分明,才會使民眾進退得當(dāng)、行止有據(jù),避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造父的由馬喻人,也體現(xiàn)了古代一個很重要的傳統(tǒng),那就是“論御”。“御”本身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一,是儒家所說“六藝”的一種(《周禮•地官•保氏》),因而在先秦時期是一個很受關(guān)注的話題。“論御”在當(dāng)時的典籍中是很常見的。《管子》《莊子》《孟子》《荀子》等書中都有以“御”來比喻治國、修身的相關(guān)論述。不過,相比較一般將其分為“天子之御”、“諸侯之御”、“大夫之御”等論述,韓非的“論御”更加具有法治的意味,也更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阿陽)
相關(guān)新聞
- 2020-05-11【清風(fēng)典歷】以鏡觀面
- 2020-05-08【清風(fēng)典歷】不可兩存之仇
- 2020-05-07【清風(fēng)典歷】利之所在
- 2020-05-06【清風(fēng)典歷】仁智之行
精彩推薦
-
蘭石再次制造國內(nèi)最大重整反應(yīng)器
-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馬邦河委員:從田間地頭出發(fā)
-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馬暉玲代表:為綠色發(fā)展獻計獻策
-
今年蘭州市中考招生政策有五大變化 5月27日-29日網(wǎng)上報名 7月16日-19日考試
-
甘肅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yīng)急響應(yīng)級別調(diào)整為省級四級
-
唐仁健主持召開十三屆省政府第90次常務(wù)會議 研究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和促進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工作
-
林鐸在省直單位和蘭州市調(diào)研指導(dǎo)信訪工作時強調(diào) 抓好信訪矛盾化解 維護群眾合法權(quán)益 努力為全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fàn)I造良好環(huán)境
-
圖解丨天熱口罩戴不住怎么辦?應(yīng)對攻略看過來!
關(guān)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