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子路問:“聽到就干起來嗎?”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著,怎么能聽到就干起來?”冉有問:“聽到就干起來嗎?”孔子道:“聽到就干起來。”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看你自己了
孔子與子路和冉有對話之后,公西華感到迷惑不解,他問孔子:子路和冉有都問您“聞斯行諸”,您為什么對子路說不能這樣做,對冉有卻說可以這樣做?孔子說:冉有平時做事猶猶豫豫,所以我要給他壯壯膽;子路平時做事冒冒失失,所以我要讓他緩緩勁。
之所以會有兩個不一樣的答案,不是因為有兩個不一樣的問題,而是因為提問的是兩個不一樣的人。這就是因材施教。可見,因材施教的真諦,并不在于花樣百出,而在于真正地了解一個人;不在于展示自己的高明,而在于使人真正受益。也就是說,因材施教注重的不是新的辦法而是對的辦法,不是有觀賞性的辦法而是有針對性的辦法。猶猶豫豫,可能是因為謹慎;冒冒失失,可能是出于果敢。而謹慎與果敢,不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嗎?孔子主張“過猶不及”,他對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態度,其實對每一個人都有指導意義:完善自己,有時只需要彌補自己的短處就夠了。
一個話多的人會讓人煩,一個話少的人會讓人急。但是,“知無不言”和“言多必失”都是古訓。所以,對話多的人說“言多必失”不是讓他變成一個話少的人,對話少的人說“知無不言”也不是讓他變成一個話多的人。
這個分寸,任何人都不能替你把握,只能靠自己的參悟和修行了。
相關新聞
- 2020-02-24【清風典歷】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 2020-02-20【清風典歷】不如學也
- 2020-02-18【清風典歷】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 2020-02-16【清風典歷】原壤夷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