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丁黑:內容創作不是簡單復制觀眾需求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張淳)由丁黑執導,劉詩詩、朱一龍主演的電視劇《親愛的自己》日前收官,由于結尾一反常態,并沒有給出一個大團圓結局,引發不少觀眾熱議。作為開播之初就備受關注的一部都市劇,《親愛的自己》播出過程中,由劇情、人物、主演曾衍生出了多輪話題討論,從話題性與討論度方面看,成功保持了熱度,但是劇情推進過程中引發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作為執導過《玉觀音》《大秦帝國之縱橫》《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劇的著名導演丁黑,在劇集大結局之后接受采訪,在他看來,《親愛的自己》是希望通過對當下都市青年人的情感關系、生存狀態、事業追求的表現,去關注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想表達的是人物更豐富的精神層面,并側重他們面對生存壓力的時候,表現在情感上的困惑和疏離。”
演員創作角色,會受到劇本與導演限制
在《親愛的自己》結局中,并未明確交代劇中人物李思雨、陳一鳴、張芝芝、劉洋等的情感歸宿,為觀眾留下了想象空間。但是從人物角度來說,丁黑導演認為“人物性格都已經完成。無論是李思雨也好、陳一鳴也好,性格已經都完成了,至于這個性格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其實是可長可短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也接受這樣一個結局。”
《親愛的自己》是丁黑導演首次與劉詩詩朱一龍合作,談到兩人的表演,丁黑導演給出了肯定的評價,“剛開始合作會有一些陌生感,但是進入創作后,是一個特別舒服特別默契的過程。”在丁黑看來,劇中人物李思雨雖然與劉詩詩有一定距離,“但我個人覺得從表演的內心豐富性上講,還有對人物最重要的精神層面的理解和把握,都還蠻好的。”
談到網上對劉詩詩演技的指責,丁黑導演直言“每一個觀眾都有發言權,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但是需要建立在一個客觀全面的基礎上。尤其是說演員在創作角色的時候,很大程度受人物動作的規定,特別是導演的規定(限制),所以一股腦的把問題都歸到演員表演上,我覺得有點冤枉,要說有問題也是我是對人物的要求的問題,不是表演的問題。”
重視受眾現象,不是簡單迎合與投機討好
近幾年觀眾的觀劇方式一直在悄然變化,從倍速觀劇,發展到解說式看劇,再到碎片化追劇,面對一路提升的觀劇速度,丁黑導演坦言對創作者來說這不是件好事。“從創作角度來說,這種觀賞肯定是浮躁的,”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你也不能說他就不好或者怎么樣,我相信行業內的創作人員也都感受到這樣的一種存在,以及這種存在帶來的一種壓力,”而該如何應對,丁黑導演直言還在思考。
如今的創作環境下,觀眾需求愈發受到重視,觀眾喜好逐漸成為創作風向,對于這種現象,丁黑導演自有看法,“作為一種受眾現象,一定要重視,但是這種重視不是簡單的變成一種復制,或者一種投機討好。因為創作是有周期的,要是只顧去迎合、去投機,就會和創作初衷背道而馳。”
“所以我覺得重視觀眾、尊重觀眾,是在這個前提下把它變成一種感受,然后通過故事和人物去表達。”身為創作者,丁黑導演自然希望受眾越廣泛越好,但從實際出發,他直言“創作有它的局限性,你的積累感悟,化成故事情節的時候,也許正好在某一個點上跟大家有共鳴,但有的時候是你努力了,結果興奮點只是在一個小范圍里,這是著急也沒有用的事,討好、投機也沒有用。”
今年以來,幾部熱播短劇的出現,讓作品的長度再度成為討論的焦點,丁黑導演認為這其實是“回歸創作規律的一種表現”,以往的長篇劇集是為適應當時的播出環境而制作的,其實“大多數生活中的故事,從本身的內涵邏輯出發,也就是個10來集的量。現在隨著視頻平臺播出方式的自由度(的增加),出現這種短劇,我覺得是好事,我也一直也希望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創作的不同形態出現。”
作為職業導演,丁黑不會拒絕改變、拒絕機會,“拍戲肯定是不斷地想要有所不一樣,既要有能把握的那一面,也要有創新的那一面,才可能會拍出好東西來。所以說每一個戲都必須要有堅持,也必須要有創新。”
相關新聞
- 2016-12-30回憶殺孫儷何潤東丁黑再“同框”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