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報記者 陳 麗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考工記》中此言,既闡述了中國古代造物思想的重要原則,也道盡了彩陶之妙。
舉世矚目的馬家窯文化彩陶,是數千年前遠古先民留下的燦爛文明成果,它們蘊藏著跨越千年的中華文明密碼,也講述著屬于普通百姓的人間煙火。當我們走進博物館與數千年的文明相視,常常會被一件件形制完整、紋飾清晰的馬家窯彩陶所吸引,并折服于遠古先民精湛的手工技藝。而事實上,彩陶出土時能保存完好的只有極少數,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往往是破損殘缺的陶器,甚至是難以辨認的大堆碎片。
要讓這些彩陶重現風采,離不開彩陶修復師。他們用化腐朽為神奇的雙手將彩陶的傷口藏起,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其中。整形、粘貼、焊接、上色、做舊,中間還有若干次干燥與打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細致。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對古人智慧與創造力的致敬。歷經時間長河淘洗的彩陶,經過修復師的溫柔以待,走出歷史的塵埃,在人們面前展現出它原本的模樣,講述著它們所見過的滄海桑田,其上斷裂的時間與遺失的文化被重新連接和喚醒,這奇妙的際遇讓人們與更深遠的時空相連,心生無限感慨。
文物修復是與時間賽跑,也是與認知同行,其核心目的絕非單純地將文物還原至嶄新如初的狀態,完整保留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科學信息以及藝術信息,才是修復師肩負的真正使命。每一枚陶片都保存著千年的記憶,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為了實現修舊如舊,無論是對問題的篩查評估、對修復流程的精細控制,還是對制造工藝的傳承以及修復技藝的創新,都需要長久的學習、思考和領悟,耗費巨大精力。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提到,“修復文物是穿越古今與千百年前進行對話的特殊職業和生命體驗”。修復彩陶的過程,就像一場與歷史的持久對話。正如文物修復師所言,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一旦損毀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科學修復、專業操作,才是對文物切實負起了責任。馬家窯彩陶的文物修復者們,始終以數十年如一日的耐心與專注以及百折不撓的工匠精神,守護著中華文明的根脈。
修復彩陶的身影,猶如一個悠長的電影鏡頭,將那些馬家窯文化的見證者、守護者、傳承者的身影逐一定格。鏡頭輕轉,他們隱入幕后,而伴隨彩陶而生的文明傳承的種子,早已落地、生根、發芽。
- 2025-07-15【甘快看】古人如何蹴鞠(文物有話說)
- 2025-07-10【溯源甘肅文化】秦人和秦文化的甘肅源流
- 2025-07-09【祁連山下是我家】解碼千年文旅傳奇:山丹的烽燧與駿馬,藏著哪些文旅密碼?
- 2025-06-24千年古剎馬蹄寺:祁連崖壁上的石窟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