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少年執筆繪巧思在油紙傘上講述絲路故事

盧旭堯和他的作品。

盧旭堯繪制的油紙傘作品。
當傳統的油紙傘融入絲路畫風會是怎樣美妙的呈現?這個暑假,剛成為初中新生的蘭州七中學生盧旭堯,就用他新穎的構思及嫻熟的畫技,繪制出一幅幅生動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尤其是他創作的“絲路明珠”油紙傘藝術品,已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賽”中嶄露頭角。他的美術作品,不僅展現了甘肅的自然美景和歷史深度,更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了一種時代的精神和文化的自信。
1“從心所繪”:用畫筆展現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風韻
盧旭堯從小學四年級便開始繪畫之旅,在繪畫領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根據他的性格和興趣,指導老師楊占國建議他將甘肅的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作為創作主題。在一次前往西南地區的旅行中,油紙傘深深打動了盧旭堯,激發了他將這一傳統元素融入繪畫創作的靈感。在創作過程中,師生共同探討、搜集資料,最終完成了一幅描繪絲綢之路的作品,命名為“絲路明珠”。這幅作品巧妙地將中國畫的線條與水彩畫的色彩相結合,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交融。
在楊占國的指導下,盧旭堯精心挑選了蘭州的中山橋、牛肉面,武威的銅奔馬,敦煌的莫高窟、飛天神女,以及嘉峪關、胡楊林等甘肅的標志性景觀,將這些元素巧妙地繪制在油紙傘上。這使得作品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成了講述甘肅故事的媒介。
然而,油紙傘的繪畫并非易事。油層與水彩不相融,顏料難以附著;傘面薄而脆弱,容易破裂。面對這些技術挑戰,盧旭堯并沒有退縮。他和楊占國一起想出了先在普通紙上多練習幾遍,然后再輕描到油紙傘上的方法,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困難。
在選材上,盧旭堯選擇了傘骨較多的油紙傘,以增加傘面的厚度和穩定性。在顏料的選擇上,他沒有過多要求,只求顯色效果良好。他認為,畫畫技巧比選材更為關鍵。即使選材再好,如果畫畫技巧不佳,也無法創作出驚艷的效果。
在創新元素的融入上,盧旭堯展現了他對傳統技藝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他在不改變題材主要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新元素,如將飛天人像傳統的褲裝改為裙裝,裙袂飄飄讓畫面更具有飄逸靈動之感,還巧妙利用蓮花臺填補傘尖的空白,創造性地安排大漠駝鈴商隊的圖案,使作品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氣息。
2“藝術教育”:在心中種下藝術的種子
盧旭堯的指導老師楊占國堅信,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應僅限于比賽或職業規劃,而應在于在孩子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與支持。
楊占國評價盧旭堯說:“他是一名個性鮮明、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特別是作為一名擅長左手執筆的人,他在繪畫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才華。”起初,楊占國曾嘗試讓盧旭堯用右手繪畫,但發現這樣并不自然。于是,楊占國決定順應盧旭堯的天性,并用歷史上著名的左撇子藝術家的事跡來激勵他。
盡管在藝術道路上會遇到一些挑戰,但盧旭堯始終敢于挑戰,信心滿滿。楊占國希望他能繼續堅持藝術創作,即使未來不將藝術作為職業,藝術修養也能為他的個人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個充滿傳統韻律與創新活力的故事中,盧旭堯用他的畫筆,不僅傳承了甘肅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他以獨特的創新視角,讓甘肅故事在油紙傘上綻放光彩。這不僅是藝術教育的勝利,更是對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詮釋。希望盧同學繼續秉承開拓藝術風格的理念,讓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生。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夏苗 實習生 姚娜娜 于雪莉
- 2024-08-16【鏡觀隴原】祁連山下唱贊歌 隆暢河畔舞盛世 肅南70周年縣慶活動掠影
- 2024-08-16“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甘肅省入選作品選登
- 2024-08-16載歌載舞迎賓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歡慶成立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