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新提升、文化產業發展開創新局面、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展現新作為……近年來,甘肅省不斷加快文化強省建設,以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喜人成果,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積極貢獻“甘肅力量”。
多元發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取得新成效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多元——
甘肅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擁有莫高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等7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2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圍繞“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甘肅始終悉心守護、創新傳承、活化利用——
印發《甘肅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甘肅省石窟寺保護利用規劃(2023—2035年)》《關于推進文化甘肅建設的實施意見》《甘肅省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實施方案》;10多年累計投入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資金71億多元,實施各類文物綜合保護利用項目1800余個,1.7萬余件(套)館藏和出土珍貴文物得到搶救修復……甘肅省從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全面發力,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保駕護航”,寫就引領時代的文物保護利用“甘肅方案”。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丹尼索瓦人考古研究,將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上推到19萬年前;秦安縣大地灣出土的彩陶證明,8000年前隴原大地上出現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禮縣四角坪遺址代表國家意志的禮制性建筑,標志著秦從王國到帝國階段的轉型……
近年來,甘肅省著力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夏河白石崖古人類遺址入選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敦煌旱峽玉礦、禮縣四角坪遺址等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慶陽南佐遺址、禮縣四角坪遺址等列入“考古中國”項目,彰顯了甘肅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更為“考古中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肅力量”。
扎實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3年,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2.2億元,支持玉門關遺址保護利用等8個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50萬元,支持永昌縣長城文化展示及配套提升等11個項目……
每年推出精品陳列展覽300多個,開展社教、研學等活動6000余場次;舉辦“非遺過大年”展示展演活動近700場……圍繞“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目標,推陳出新、活化利用、傳承發展,以獨具特色的多樣“甘肅路徑”,讓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煥發時代活力。
聚焦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設,砥礪前行,成果喜人——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敦煌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多場耦合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功能持續拓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敦煌學研究文獻庫等項目加快實施;“數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線,建成“敦煌遺書數據庫”和“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上線運行……
多措并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新提升
補短板、強供給、優服務……近年來,甘肅省多措并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新提升。
甘肅是簡牘大省。2023年9月9日,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博物館——占地面積達3.7萬余平方米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數萬枚珍貴簡牘“走出深閨”,“簡”述中國故事,“牘”懂中華文明。
甘肅省不斷推動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及免費開放工作,甘肅省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248個,每10.08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居全國第二;落實補助資金4.16億元,推動文化場館免費開放。
主題陳列展覽、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學、“專家講文物”系列宣傳視頻展播、夜游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紀念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館內室外互動等多種方式,精心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邀約廣大市民游客走進博物館,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文化惠民,不止于此——
2023年,累計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9.6萬余場、送戲進鄉村5898場次;甘肅省文藝院團線上線下演出近2.8萬場次,受眾超9500萬人次;蘭州市率先實施文博場館“周一不閉館”措施,并著力構建城市居民“15分鐘生活圈”;
完成國家文化大數據甘肅省域中心一期工程建設,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實現與中華文化甘肅基因庫互聯互通;“飛閱甘肅”數字閱讀平臺上線運行;創新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建成“西北地方文獻古籍善本全文數據庫”等,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不斷提升,在廣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全力推動甘肅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隴劇《楓洛池》、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甘肅,有著輝煌的文藝歷史。
“文藝創作永無止境。”近年來,甘肅省堅持守正創新,打造了一批富有甘肅特色、彰顯甘肅精神、呈現中華民族精神圖譜的文藝精品力作,文藝創作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喜人態勢——
實施隴原文藝高峰攀登工程、精品電影創作工程,電視劇《此心安處是吾鄉》在央視播出,電影《吾愛敦煌》搬上熒幕,紀錄片《大敦煌》《青綠甘南》廣受好評。
實施精品出版行動計劃,推出《大國盾構夢》《騰格里的記憶》等一批精品讀物;發布《隴右文庫》第二期成果。
策劃開展“春綠隴原”展演展播,《又見敦煌》《回道張掖》等系列精品劇目,實現常態化演出或季節性演出;舞劇《彩虹之路》《大夢敦煌》《絲路花雨》(2016版)入選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名單;秦腔《蔡文姬》獲評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展演劇目。
僅2023年,甘肅省共有30部作品、24名個人分別入選國家級展演項目,獲得14個展演集體獎項、6個個人獎項,獲獎數量為歷年最多。
多輪驅動,文化產業發展開創新局面
慶陽,推進香包、刺繡、皮影等勞動密集型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酒泉,圍繞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圍繞河西走廊和“酒”文化,引領帶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張掖、嘉峪關等地,在茫茫戈壁上做起“水文章”……近年來,甘肅省多輪驅動,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不斷開創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政策,是資源變產業的助推器。
省委、省政府把文旅產業作為十大生態產業的首位產業來培育,先后印發《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文化制高點實施方案》《甘肅省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等政策法規,推動佛慈藥業1929基地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等,不斷強化政策支持保障。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2023年,甘肅省深入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開展文旅招商引資活動407場,引進500強企業5家,簽約資金388.5億元;有序推進7個世行貸款文旅子項目;舉辦甘肅文旅專場推介活動13場次,簽訂“引客入甘”合作協議120余份。
甘肅不僅是文旅資源的豐富寶地,也是文旅產業的投資福地。2024年,甘肅省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廣擴“朋友圈”,多點發力“引鳳來”,不斷發出文化產業“最強音”——
3月23日,甘肅文旅產業鏈招商引資在上海簽約文旅重點項目14個、簽約金額20.81億元,喜迎文旅招商引資“開門紅”;
4月中旬,甘肅特色優勢產業推介會先后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海南省海口市舉辦,共簽約文旅項目協議5個,簽約金額38.3億元……
敦煌“小萌駝”喊話全國、甘肅社火火爆全網、酒泉瓜州“小蜜瓜”傾城接待溫暖人心、天水麻辣燙“熱辣滾燙”……今年以來,在一系列正能量的加持下,甘肅文旅既聚人氣又聚財氣。各地緊抓契機,傾力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多元文旅產業鏈條,促進優勢文旅資源“串珠成鏈”,全面營造親商、重商、招商的發展環境,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是魂,旅游為體。近年來,甘肅省憑借豐富的文旅資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放大文旅融合綜合效應——
2023年,召開甘肅省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建立甘肅省文化旅游康養產業鏈重點項目庫,推出康養精品旅游線路30條;莫高窟、麥積山、嘉峪關等成為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會寧、南梁、哈達鋪等成為知名紅色旅游品牌;實施文旅融合重點項目601個,甘南冶力關景區通過國家5A級景區質量評審,隴南市武都區古今里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扎尕那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新推出《樂動敦煌》《千手千眼》《天水千古秀》等旅游演藝劇目,甘肅省各地演藝“百花齊放”;“東方甄選”甘肅行、鳴沙山·月牙泉“萬人星空演唱會”火爆出圈;甘肅省全年接待游客3.88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4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7.8%、312.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以來,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截至“五一”假期結束,天水市累計接待游客1338.17萬人次、游客旅游花費達76.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69%和36.52%。“甘肅天水麻辣燙”相關短視頻和信息全網曝光量達到366.6億次,點贊量達到33.97億次,互動評論量達到24.8億次。
甘肅以此為契機,搶抓機遇、迅速跟進,全力做好“線上流量”與“線下留量”的無縫對接,不僅天水成為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也帶動甘肅省旅游市場“熱辣滾燙”,推動甘肅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甘肅省整體提前兩個月進入旅游旺季。今年1-4月,甘肅省接待游客1.04億人次、旅游花費7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52.3%,其中甘肅省7家5A級旅游景區和敦煌莫高窟共接待游客277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加90萬人次,同比增長49.7%。
多點開花,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展現新作為
甘肅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絲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肅。”
甘肅最大的機遇在于“一帶一路”。近年來,甘肅省上下搶抓用好“最大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力打造中國文化傳播展示的“甘肅窗口”。
2016年,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甫一亮相,便引起世界矚目,盛贊“世界進入敦煌時間”。
民心相通的新平臺、向西開放的新前沿、文化自信的新基點……此后,敦煌文博會連年舉辦,相繼贏得“當代絲路上的萬國博覽會”“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等美譽,還榮獲“十大政府主導型展覽會”大獎。
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引領全球華人一次次進入“伏羲時間”。僅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相關內容和報道全網瀏覽量達5.67億次;同時舉辦的“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甘肅論壇”,海外閱讀點擊量超1億人次。自6月21日舉辦至7月5日,2024年公祭伏羲大典全網點擊瀏覽量超15億次,創大典宣傳工作的歷史最佳成績。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旅游節、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相繼舉辦的各類重大文化節會,為深化文明互鑒、文化交流搭建起重要平臺,持續為甘肅文化“代言”,為鏈接世界“搭橋”。
邀請烏茲別克斯坦、新西蘭等國大使級以上官員來甘訪問,組織代表團出訪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深化交流合作;與60多個國家在線開展“歡樂春節”系列演播活動,赴惠靈頓、悉尼等地開展甘肅特色文化展示交流活動;實施對外文化貿易“千帆出海”行動,組織慶陽香包等非遺項目赴沙特阿拉伯展示展演……通過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以回味醇厚的“隴原味道”、多姿多彩的“甘肅元素”、深厚多元的“絲路印記”和獨具魅力的“敦煌風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繪就濃墨重彩的“甘肅畫卷”。
掛牌成立甘肅國際傳播中心白俄羅斯記者聯盟聯絡站,開展境外媒體、外國網紅看甘肅等活動;策劃開展“重走絲綢之路”主題報道,《我在敦煌做研究》等一批優質外宣產品在海外社交平臺賬號廣泛推送……甘肅省不斷創新舉措,持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甘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實干“筆墨”再交出一份份實實在在的“文化答卷”。我們堅信: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明天會更好。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 2024-07-08“洮河大合唱”賦能臨洮文旅融合發展
- 2024-07-08【中甘特稿】蘭洽會“三十而立” 以開放合作之光照見甘肅發展前景
- 2024-07-03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單日接待游客突破2萬人次
- 2024-07-03【隴拍客】肅南:夏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景色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