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山高樓村遺址

■高樓村遺址文化層

■高樓村遺址全貌圖

■高樓村遺址出土寺洼文化紅陶豆
□裴應東
高樓村遺址位于武山縣高樓鎮高樓村所在地及村北退耕還林地內,東臨楊家溝,西至白菜溝,南起丁高公路,北至大坪屲。東西長330米、南北寬150米,面積約49500平方米。遺址范圍內暴露有大面積灰層,散落著各種夾砂陶片及紅、灰泥質素面陶片,還有骨錐、石器等。1957年7月,甘肅省博物館專家對甘肅渭河支流大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該遺址除了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外,寺洼文化遺存尤為豐富,是渭河上游地區寺洼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87年被武山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樓村遺址是武山境內發現的典型古聚落址,曾出土了馬鞍形口雙耳紅陶罐、高足盤、紅陶豆、石球等寺洼文化時期的遺物。寺洼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青銅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于甘肅臨洮寺洼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的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其西面可達蘭州市南側的洮河上游地區,東北可到子午嶺西側,向南到白龍江流域乃至陜西的寶雞地區。寺洼文化的年代,在地層上是晚于齊家文化早于西周文化的青銅時代文化,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
1958年5月,甘肅省博物館文博工作者對該流域重點遺址又進行了復查,在高樓村遺址發現了石球、石刀、石斧等原始狩獵工具,而未見石鐮、石鑿、石耜等農耕工具。1958年,位于高樓漳河南岸的南龍渠水利工程修建時,曾掘出了大批寺洼文化墓葬,這是在渭河上游地區首次發現寺洼文化的墓葬。甘肅省博物館蒲朝紱、郭德勇于同年走訪調查現場,據當地施工民工反映,除了出土寺洼文化的標志性文物——馬鞍形口罐外,還有車馬飾件。2014—2015年,甘肅省考古所對其毗鄰的漳縣墩坪遺址寺洼文化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器物包括劍、戈、矛、鏃等兵器,以及車轄、車軎、軎帽、馬銜、當盧、銅鈴、銅泡等車馬器。這些文物的發現,表明這時期的寺洼先民以畜牧為主,農業為輔。這和文獻史料記載的這時期羌戎文化分布地區和文化特點是相吻合的。
《說文》釋:“羌,西戎羊種也。”而西戎主要活動區就在涇渭流域。《括地志》云:“隴右、岷、洮以西,羌也。”《西羌傳》記述羌人生活:“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寺洼文化時期正處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竹書紀年》中載:“成湯十九年,氐羌來賓。”《詩經·商頌·殷武》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寺洼文化陶罐的罐口均為馬鞍形,古羌人是以畜牧和狩獵為主的游牧民族,可見寺洼文化應屬于古羌戎文化范疇,與中原的商周文化以及秦早期文化都有一定的聯系。
高樓村遺址為研究渭河上游地區寺洼文化的重要遺址,與其毗鄰的漳縣墩坪遺址寺洼文化遺存,屬于同期本區古羌戎文化典型代表。本區的寺洼先民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活躍于今天的隴西、漳縣及武山西部的古羌民諸戎中,實力最為雄厚的豲戎之先祖。
- 2023-11-25聊聊隴上文人題過的溫泉詩 泡澡時思考人生會享受的嘞
- 2023-11-25蘭州外城為何有多個拐角?答案要追溯到道光年間
- 2023-11-14古時候涼州風景有多"攢勁"?地方志中這幾首詩美翻了
- 2023-11-14武威村落為何常用"堡"與"寨"命名?淵源早在西夏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