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我們看到了隴劇藝術的回歸”
省內戲劇界專家學者 “把脈問診”《大禹治水》

座談會現場
“60年前,一部《楓洛池》,讓隴劇蜚聲全國;十年前,‘隴劇三部曲’為隴劇擴大了朋友圈;時下,《大禹治水》歷時兩年立上舞臺,雖然獲得不少贊譽和肯定,但是要讓這部劇真正成為隴劇精品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去年年底,《大禹治水》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復評答辯,正在等待最終的結果,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打造精品的底氣和信心。”日前,一場氣氛熱烈的專家研討會在甘肅省隴劇院召開,省內戲劇界相關專家齊聚一堂為《大禹治水》“把脈支招”。
“看到了隴劇藝術的回歸”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際,隴劇《大禹治水》歷時兩年搬上舞臺,可以說是恰逢其時。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楊建仁在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大禹治水》已經踏入了優品的行列,從優品向精品轉化尚待時日,隴劇《大禹治水》研討會的召開,對劇目的打磨提升和推進隴劇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兩個多小時的專家座談會上,與會的相關專家暢所欲言,從劇本、音樂、舞美乃至演員的表演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隴劇《大禹治水》突出了隴劇的藝術特色,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我省戲劇專家嚴森林建議,下一步在劇本的合理性、整體風格的呈現,以及凸顯隴劇的藝術特色方面多下功夫。戲劇專家肖美鹿認為,《大禹治水》不僅是甘肅省隴劇院也是甘肅戲劇界的一部重頭戲,這部劇的音樂保留了隴東道情的藝術特色,音樂的本土化和獨特性,為劇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甘肅省歌劇院院長李天圣說,這部戲讓大禹走下神壇,將其當作“人”來寫,定位準確,他建議充分利用皮影、嘛簧等隴劇藝術特色,讓主要人物的感情戲更飽滿、更浪漫,凸顯大禹的人情味。
“終于長出了一口氣,《大禹治水》為甘肅戲劇舞臺又添了一部好戲!”甘肅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周琪說,這部戲大膽起用年輕導演,給年輕人壓擔子的做法值得借鑒,同時對該劇的音樂創作給予了肯定,“隴劇音樂走了20年洋化和京化的路子,這部劇讓我們看到了隴劇藝術的回歸。在全國的戲劇舞臺上,隴劇只能比特色,隴劇的聲腔、皮影和地域文化特色是抓手,下一步應該有所加強。”他還表示,目前的劇本呈現還達不到展現黃河文化的高度,建議主創人員進一步琢磨大禹英雄形象的塑造,可以借鑒樣板戲的形式感,語言、臺詞、唱腔都要有氣勢。
左霞、于濤、寇志紅等省內戲劇界專家暢所欲言,對隴劇《大禹治水》的修排打磨,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金點子”。值得一提的是,為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減少人員流動,國家一級編導王亨、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姜波等專家,通過視頻連線方式為該劇“隔空問診”。
“一部戲帶活一支隊伍”
“隴劇《大禹治水》的成功創排,體現了省隴劇院尊重藝術創作規律、不拘束于時間耐心打磨作品、全面起用本土化演職人員、大膽起用新人新秀的成功藝術創作經驗。”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楊建仁對隴劇《大禹治水》主創團隊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通過創排隴劇《大禹治水》,省隴劇院進一步凝聚了隊伍,提振了信心,雷通霞、竇鳳霞、佟紅梅等藝術家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為隴劇事業的長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對于下一步的修排,楊建仁強調,主創團隊要強化劇情的合理性、邏輯性,巧妙處理戲劇故事情節,挖掘提煉出大禹治水故事在民族精神、黃河文化、生態文明上的著力點和閃光點,對歷史資料、歷史人物和民風民俗繼續深度整合,讓角色融入歷史,讓真情融入劇情,主題音樂和唱段要突出隴劇特色,精心打磨推敲唱腔唱詞,努力在守正創新中將該劇打造成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同時,建議加快劇情推進,按照藝術規律對做“減法”,使全劇節奏更加緊湊,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欣賞要求。
甘肅省隴劇院院長王存表示,下一步將認真總結修改建議和意見,從主題立意、角色分析、劇情邏輯、音樂唱詞、表演呈現、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出“問題清單”,逐一對照修改,力爭將該劇打造成隴劇精品劇目,并赴沿黃省區開展巡演,用隴劇人的方式為黨的二十大獻禮。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平麗艷
相關新聞
- 2022-01-21甘肅省隴劇院院長王存:打磨《大禹治水》 年內啟動省內巡演
- 2021-12-06為蒼生,走遍大地治水患——新創隴劇《大禹治水》漫譚
- 2021-11-19隴劇藝術的又一次精彩呈現——評隴劇《大禹治水》
- 2021-10-08甘肅省隴劇院惠民演出周15日拉開帷幕 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首演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