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陽打平伙
慶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基本市情可以用“紅、黑、綠、黃”四個字來概括:即光榮的革命歷史,豐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氣資源,純天然的農產品和子午嶺生態旅游資源以及以“岐黃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為代表的黃土地域文化。
在慶陽黃土地域文化中,有一種淳樸的民俗文化,當地人稱其為“打平伙”,它是農民自愿出錢,人均分攤,湊份子的“AA制”聚餐的一種形式,因為通俗,自然,貼近群眾生活而頗得老百姓青睞。“打平伙”可以寫作“
打瓶伙”或“打平火”,二者都是一樣的讀音,一樣的意思,“打平伙”是中國最早實行的一種“AA制”。明朝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寫道:“時時從學前過、則呼沈公曰:沈二哥,我們大家去打個瓶伙……”作為“AA制”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國從古代起“打平伙”已經頗為盛行:平民百姓在一起聚餐,你帶一點米,我出一口鍋,甚至我什么都沒有,就出一點力,都可以稱“打平伙”——體現的是一種平等,友好,團結,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圍。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農村生產隊為集體所有制形式,莊稼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羊只統一放牧,農民還擁有個人的自留地。每年夏至剛過,麥子已收割結束,山坡上青草一片綠油油,羊只在茂盛的綠草放牧下,個個膘肥體壯,這時農民有了閑余時間,應該松一口氣了,自愿推選一些殷勤、公平合理、能說起話令人尊重的年長人為“打平伙”管家,遇到天陰下雨或晚上,這些管家到生產隊四周吆喝一聲“打羊肉份子呢”。不一會兒,大伙兒紛紛聞訊趕來,積極投身到“打平伙”的行列中去,自愿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慶陽的羊肉最有名氣,黑山羊肉不膻,特別是羯羊最受歡迎,它體形大、肉厚、細膩。
人數確定后“打平伙”管家親自跑到在放牧的羊群中選最起眼的領頭羊,又肥又大,“咩、咩”叫喚聲中被拉到了指定地點。大家七手八腳宰殺完畢,把羊肉分成小塊,放在鍋里“咕嘟咕嘟”煮起來,管家把羊肉煮到半熟時加上蔥、姜、花椒、胡椒、良姜等調料用文火燉煮,肉香彌漫著整個屋子。“打平伙”有幾種形式,一是:一只羊一鍋煮,費用平攤,那時候集體上交國家財稅,羊每斤五角錢,“打平伙”羊每斤八到九毛錢,一只羊下來十到二十元,在吃法上大家一起喝湯吃肉;另一種形式則是:把羊肉卸成數件煮熟拿著吃,吃完人均不到一元錢,在吃羊肉的同時一邊喝著小酒,一邊唱著秦腔,有時打撲克,下象棋,諞閑傳,講故事等,高潮迭起,大伙樂哈哈笑著。還有一種辦法,把羊殺倒后,按生產隊戶數,把羊肉和骨頭、羊油分別扎成份數,擺在案子中間,一份多少錢定價后,農民自愿選擇,把生羊肉拿回各家煮著吃。打平伙的意義在于,鞏固友誼,增進了解,調解糾紛,評論是非,重歸于好,共商大事,同舟共濟。生產隊里有什么要辦的事情,誰遇到困難,大家借此相互交流,齊心協力把事情辦好,拉近了關系,增強了和諧。
“打平伙”延續至今,一直在農村廣泛流傳,每年的農歷六月六、九月九、十月一,“打平伙”在此時已達到高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種民俗文化傳統似乎被現代人所淡忘。今天,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打平伙”對于“結和睦鄰居,樹和諧村風”,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張文進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